夏天晕眩找不到原因?当心是体质惹的祸 中医点出「两大类型」

时间:2025-07-01 10:41:12点击:3健康
眩晕也可能与低血糖、贫血或颈椎疾病有关,甚至可能是心血管或脑血管疾病的前兆;若症状持续,务必儘早就医,切勿轻忽。

【健康医疗网/记者王冠廷报导】每到夏天,因眩晕症状前来就诊的病患不少,常见主诉是眼前突然天旋地转,让人相当难受。有些人曾在西医门诊接受多项检查却找不到异常原因,只能依靠药物暂时缓解,但效果有限,还可能出现其他副作用。

颐鸣堂中医诊所主治医师徐玮忆分享,一名年轻上班族每到夏天就会出现眩晕情形。经过问诊得知,因为天气炎热,她饮水量明显增加,也常喝冰饮、吃甜食,加上久坐少动,导致体内痰湿水饮堆积,进而诱发眩晕。这类型的情况单靠止晕药效果不大,反而需透过中医方式来温化水饮、健脾化湿,才能真正改善。

针灸搭配中药 改善气机、标本兼治

徐玮忆医师也曾治疗过一位中年男性,因工作需要长时间走动,越忙碌越容易头晕。虽然服用西药可暂时缓解,但停药后又会复发。医师先以针灸调顺气机,再搭配疏肝理气与通窍的中药,一週后病人发作频率从每天一次降至一週一到两次,持续服用中药两个多月,进一步补脾益气后,眩晕症状完全改善,停药后也未再复发。

从这些案例可以看出,中医治疗眩晕可以从不同角度切入,除了缓解症状,也强调调整体质,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火热型vs痰湿型 夏季常见两大眩晕体质

根据《黄帝内经》,古人就已对眩晕有多种描述,如「头眩」、「掉眩」、「眩冒」、「目眩」等。徐玮忆医师说明,现代中医临床会先区分是实证还是虚证,接着再判断属于风、火、痰、瘀、虚等哪一类型。其中,夏天最常见的为「火热型」与「痰湿型」。

火热型多因暑热引起心浮气躁、上火,适合用放血等方式来宣洩火气;痰湿型则与贪凉、冰饮摄取过多有关,需健脾祛湿。若补泻方向错误,反而可能加重症状,因此辨证论治非常重要。

针灸助调体质 选对穴位更有效

针灸对不同类型的眩晕也有对应的穴位选择。针对火热型眩晕,可先「开四关」,也就是针刺合谷穴与太冲穴,迅速将头部火气往下引导;痰湿型眩晕则可选择脾经的丰隆穴与阴陵泉穴,有助改善脾胃功能,排除体内痰湿。

食疗对症调养 白木耳莲子汤与黄耆陈皮茶入门推荐

针对不同体质的眩晕,徐玮忆医师也提供简单实用的食疗建议:

  • 火热型眩晕:推荐食用白木耳莲子汤
    莲子不需去心,保留些微苦味能帮助清热;搭配白木耳具滋阴降火效果。
    材料:新鲜白木耳一朵、新鲜莲子30克、冰糖适量
    做法:白木耳洗净去蒂切小块,放入电锅,外锅加两杯水蒸煮。跳起后加入莲子与冰糖,再蒸第二回即可。

  • 痰湿型眩晕:推荐饮用黄耆陈皮茶
    黄耆可补气利湿,陈皮调和脾胃,帮助痰湿代谢。
    材料:黄耆5钱、陈皮3钱
    做法:洗净后放入锅中,加入500c.c.水,大火煮滚转小火煮10分钟,过滤药材即可饮用。

徐玮忆医师特别提醒,眩晕也可能与低血糖、贫血或颈椎疾病有关,甚至可能是心血管或脑血管疾病的前兆;若症状持续,务必儘早就医,切勿轻忽。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