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健康 翁靖祐/台北报导】省内属于亚热带气候,溼热多雨的环境适合许多种类的蕈菇生长,尤其是雨后山间、农地、草地、竹林经常会长出朵朵小伞状的蕈菇,若摘下煮食可能让自身暴露于食品中毒的风险。近年食品药物管理署受理了4例各县市***卫生局送验因民众自行採食野菇而引发食品中毒之案例,经分子生物检验技术进行DNA物种鉴别,确认有3例为绿褶菇(Chlorophyllum molybdites),1例为拟灰花纹鹅膏(Amanita fuligineoides)。
▲误食绿褶菇与拟灰花纹鹅膏会造成中毒现象(图/食药署提供)
民众採食野菇易中毒 对身体造成严重伤害
由于有毒蕈菇可能与部分可食性蕈菇的外观极为相似,时常导致民众混淆而发生误食而引发中毒症状,如有毒的绿褶菇与拟灰花纹鹅膏可能被当成可食用的菇类。绿褶菇全株有毒,生长季节多为春夏秋季,广泛分布在省内平原地区,民众自行採摘误食机率大,临床症状常见有噁心、呕吐、腹痛、血便及脱水等肠胃炎症状。拟灰花纹鹅膏则含有强烈的毒性成分环肽毒素,可能对人体肝脏、肾脏和中枢神经系统造成严重损害。
▲野菇有可能会出现在生活周遭(图/食药署提供)
遇到野菇不摘也不吃 食药暑吁民众保持距离
食药署提醒民众看到路边生长出来之野生菇类,应遵守「不採不食」的原则,也不要餽赠亲友,以避免因误食而危害身体健康。若民众因误食不明野菇出现生理不适的中毒症状时,应儘速就医并保留食余检体,以利正确诊断与治疗。
▲如何预防误食有毒的野菇。(图/食药署提供)
核稿编辑:陈如颐
# 首图来源/Freepi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