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长寿命,生活品质也能提升!中医辅助治疗摄护腺癌,有效减少死亡率

时间:2024-09-20 15:00:11点击:67健康

根据卫生福利部统计,省内男性摄护腺癌的发生率、死亡率正逐年增加,名列 2023 年十大癌症发生人数的第 6 名。在西医「专病专药」的治疗模式下,搭配中医「辨证论治」来扶正祛邪,摄护腺癌可望获得有效控制,并享有更好的癌后生活品质。

大林慈济医院中医部主任叶明宪指出,摄护腺癌发生的原因主要是年龄、饮食、环境和遗传。年纪越大,发生摄护腺癌的机率相对越高,男性在 40 岁以后就要小心。临床经验常见平日饮食摄取过多高油脂动物性食物容易诱发癌症发生;环境中的重金属污染偏高,或长期慢性细菌或病毒感染,也有可能;血亲中有摄护腺癌者,罹摄护腺癌的机率也较一般人高。

初期症状不明显 依侵袭程度区分 4 期别

摄护腺癌的初期症状通常不明显,和常见的良性摄护腺肥大症状差不多,包括尿急、小便不顺、尿流变细、小便断断续续、膀胱无法排空的感觉等。依不同期别,症状也不同:

  • 第 1 期摄护腺癌:用肛诊、超音波均无法检查出来,须靠摄护腺特异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检测发现。
  • 第 2 期摄护腺癌:可由肛诊、超音波检查出摄护腺里的肿块。
  • 第 3 期摄护腺癌:癌细胞已侵犯到摄护腺体以外,像是精囊、摄护腺周围脂肪。
  • 第 4 期摄护腺癌:即为癌细胞器官转移,进一步侵犯到膀胱颈、括约肌、提肛肌及骨盆腔,或骨盆腔淋巴结转移、骨转移等。

下焦不通湿热 出现频繁夜尿得当心

在中医的辩证论治里头,摄护腺癌可分为:气阴亏虚证、肾阳亏虚证、肾虚湿热证、气虚血瘀证、热毒内蕴证,这些证型都有症状做基础,以此来观察病情变化。

摄护腺癌的症状多属下焦不通或湿热,肾阳亏虚,下焦包括肾、大肠、小肠、膀胱等部位,不通即小便排出困难、下肢水肿、便祕或腹泻等,进一步还有癃闭、临阵、尿血。具体就是尿频尿急、小便不利、神疲乏力、纳呆、腰膝痠软、腰痛、失眠、夜尿多、舌红、腹部胀痛、口乾口渴、排尿疼痛、消瘦、畏寒肢冷等。

最主要的症状,则是频尿、急尿,且是内在的紧缩感,让病患无力控制小便。叶明宪说,「通常健康的年轻人小便,几 10 秒到 1 分钟就结束了;年岁渐大,摄护腺慢慢肿大,小便流速改变,对小便的控制能力变差,频繁夜尿多是先兆,正常人 1 至 2 次,有些病患一晚会起来 3 至 7 次,尿完却收不起来的感觉,直到小便出血已是发作疾病。再者,罹患摄护腺癌,也会伴随排尿疼痛,当小便经过尿道,因肿瘤流速慢又引起疼痛,会有刀在割的感觉。

中医「辅助」为主 扶正祛邪缓解副作用

摄护腺癌的治疗方法多以手术、放射治疗或和荷尔蒙治疗,不过,部分摄护腺肿瘤会转移至骨盆腔之淋巴结、骨骼,引起病患激烈疼痛。中医在摄护腺癌的治疗上以「辅助」为主,文献指出,相对没有中医介入的患者,中西医合疗能减少 21.9%死亡率、减少 70%死亡风险。

特别是西医治疗期间,病患因手术、化疗所导致副作用,如肠胃道不适、噁心、呕吐、腹泻、血球低下、贫血、食慾降低、血尿等,皆可以中药缓解。处方以脏腑辨证为主,和胃健脾为主要思想,可能搭配良姜、香附、丁香等中药,减缓肠胃不适。

即使摄护腺癌患者后期合併骨转移,也能透过中医药来增强免疫力。在中医里,骨转移癌的病因属肾虚劳损,常以扶正祛邪为治则,早期主攻邪,包含温阳散寒、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止痛为主;晚期则扶正,温阳补肾、健脾益气等。

「病患并不是期待我们帮他消除肿瘤,而是期待帮助减少副作用,活得很久也满意。」叶明宪说,当减轻癌症导致的痛苦,也就能提高病患的生活品质。

叶明宪指出,摄护腺癌的中医治疗可分为 3 大类:

  • 药物:调理肝气、宣发肺气、补肾、解毒。
  • 针灸:腹部和腰背针灸,把气导向摄护腺,恢复地比较快,有些患者觉得腹部紧缩,也能被鬆开。
  • 局部性温热疗法:与温灸有异曲同工之妙,例如针对气海、关元穴(气海穴位于肚脐正下方约两指宽位置;关元穴位于肚脐正下方约四指宽位置),帮助缓解肠胃道不适、改善便秘或夜尿等。或温灸脚踝周边穴位,帮助肾气恢复,减经摄护腺压力,也改善下腹虚寒、腰痠、贫血、手脚冰冷等症状,温灸可以启动内在反应机制。

谘询专家:大林慈济医院中医部主任 叶明宪

文 / 吕嘉薰 编辑 / 赖以玲、黄慧玫 图 / 杨绍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