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捷运、过马路有「这行为」竟是中年警讯?医警告「骨折风险」恐飙增

时间:2024-09-20 15:00:03点击:79健康

倒数3个月,省内即将迈入超高龄社会,65岁以上人口成长迅速,骨骼与肌肉健康成为中壮年族群的关键课题。医师提出居家「行动力检测3招」,帮助45岁以上民众判断行动力退化徵兆,以及留意骨骼与肌肉流失的风险,建议民众可以透过「聪明吃」和「健康动」两大原则,轻鬆提升行动力,确保未来的生活品质。

根据国家发展委员会2013年报告显示,省内65岁以上人口比例自1960年的第144名,攀升至2010年的第47名,预计在2060年跃升全球第2名,显示出省内人口老化的惊人速度。同时,省内的平均预期寿命也稳定增长,预计在2060年达到第27名。两项数据显示国人「老得快又活得久」,退休年龄也随之延后。

超高龄社会更应重视行动力

对此,中华民国骨质疏鬆症学会理事长、高雄市立大同医院骨科主任陈崇桓表示,省内有76万50岁以上的民众应留意骨骼健康。随着省内进入超高龄社会,高年龄层的劳动参与率持续上升,中壮年族群若不及早维护行动力,将影响职场表现与生活品质。

「行动力不仅直接影响个人的职场表现与生活品质,如不慎跌倒更恐导致失能、卧床等风险,让自己与家人落入长照的沉重经济、心理负担。」陈崇桓提醒,随年龄增长,日常应该更加注意行动力保健。

中壮年后当心行动力警讯

陈崇桓说明,骨骼与肌肉是行动力的核心,骨质在30岁达到巅峰后逐渐流失,肌肉量也会40岁后开始下降,因两者属于无感退化而可能不自觉。45岁以上民众可以简单透过日常生活情境中的「行动力警讯」,检视自我行动力:

  • 过马路常常来不及
  • 逛街出游时常需要坐下休息
  • 搭捷运没握扶手会站不稳
  • 穿鞋时需要扶东西或坐着
  • 使用蹲式厕所站起来要费力

若民众有发生过行动力警讯1、2的情境,表示有体力、活动量减少的状况,可能加速肌肉流失;如民众有过行动力警讯3、4、5的经验,则表示身体核心肌群与平衡感需要强化。陈崇桓解释,中壮年若有腹部肥胖、脂肪增加的情况,再加上肌肉量不足,恐演变为「肌少型肥胖」,进一步加速骨质流失,增加骨折风险。

陈崇桓分享,过去曾收治一名60岁的职业妇女,家有年迈长辈需要照顾,由于工作繁忙长期疏忽自身的营养摄取状况,也缺乏运动习惯。某日在公司使用蹲式厕所,起身时双脚无力不慎跌倒疼痛难耐,到院检查发现竟是髋关节骨折,也发现妇人骨密度不足。漫长的复健过程使得妇人的家庭与工作受到影响。

行动力3招自我检测

陈崇桓建议,若怀疑自己有骨密度不足风险,民众可透过「行动力检测3招」自评行动力现况:

  • 第1招:靠墙半蹲,能否挺直背部
  • 第2招:站立不屈膝,双手能否轻鬆碰地
  • 第3招:单脚站立双手平举,能否持续10秒不摇晃

若自我检测出有骨密度流失情形,可进行有氧运动和肌力训练。一项骨质疏鬆症研究显示,肌力训练有助于预防骨钙流失,也能帮助停经后妇女提升骨骼健康。在家就能利用水瓶进行手臂抬举增加上肢肌力、或是弹力带辅助抬腿强化下肢肌群。身体的平衡感也相当重要,如未来不慎失足身体也较能快速反应、以降低身体伤害,日常可以透过太极拳、深蹲来加以训练。

此外,行动力不足并非全因年纪所致,与生活饮食有关。陈崇桓提醒,每天应摄取足够的蛋白质、钙质与维生素D,维持肌肉与骨骼健康。可参照国健署「我的餐盘」,每餐摄取手掌心大小的豆鱼蛋肉类、早晚1杯奶,提升便利性同时维持骨骼健康。

欢迎加入《优活健康网》line好友,更多医疗新知抢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