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病吃药很正常,但小心药物使用也可能带来危险,甚至危及性命。医师呼吁,民众应提高对药物过敏的警觉,观察身体的异常反应,以免发生憾事。
15年前,社团法人中华民国药物过敏关怀协会理事长张启彬在上海因药物过敏险些丧命,「当时身上开始出现药物过敏反应,就赶紧回台就医,整个进程发展非常快,还好及时治疗,不然可能命都没了。」
不少民众轻忽药物过敏,认为只是打个喷嚏、起几个红疹而已,但事实上,药物过敏是身体服药后的免疫反应,严重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过敏症状恐「延迟发生」 3个月内出现6大症状要小心
台北长庚医院皮肤部药物过敏中心医师钟文宏指出,有些人一旦发生药物过敏,状况就非常严重,「可能导致肝肾功能异常,若未及时治疗,恐演变成肝衰竭或肾衰竭,更甚者会发生皮肤黏膜溃烂,像烫伤般的『史蒂芬强生症(SJS)』,这种情况甚至可能致死。」
药物过敏临床表现多样,有些人根本不自觉,以下6大症状都有可能是因为药物过敏,需多加留心:
1. 皮肤红疹:皮肤表面出现红色斑点或疹子。
2. 口腔溃破:口腔内部溃烂、破损。
3. 喉咙疼痛:喉咙出现不适甚至疼痛感。
4. 眼睛红肿:眼睛发红并伴随肿胀情况。
5. 嘴唇肿胀:嘴唇异常肿大。
6. 身体发烧:出现不明原因的高烧。
若服药后身体出现上述「疹、破、痛、红、肿、烧」6大症状,或是出现心悸、呼吸困难、黄疸、茶色尿或不明疲倦等症状,应警惕并立即就医,也需要告知医师用药史,早发现药物过敏,避免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值得注意的是,药物过敏症状不一定会马上发生,可能在服药几天内发生,甚至在2~3个月才出现,因此应注意身体反应,尤其是初次使用、或曾造成不适症状的药品,用药时需保持警觉。
钟文宏也提醒,不要以为之前吃过的药,就不会出现药物过敏,曾有民众多次服用日本知名止痛药都没事,但过几年服用却出现过敏反应,可能是多年服用药物的累积效应,或是受到免疫系统影响,呼吁民众不要大意。
免疫疾病史、过敏体质是药物过敏高危险群
药物过敏与个人体质及基因息息相关,若是过去有药物过敏、免疫系统疾病病史或是有皮肤病、气喘、过敏性鼻炎等过敏体质需特别留意。
根据食药署统计1999年~2024年11月的药害救济给付案例,常见造成药物过敏的药品类别,包括:
• 抗癫痫药(Carbamazepine、Phenytoin、Lamotrigine)
• 抗痛风药(Allopurinol)
• 非类固醇类消炎止痛药(Diclofenac、Ibuprofen、Mefenamic acid)
• 抗生素(Rifampin/Isoniazinamid、Co-trimoxazole及Sulfasalazine)
「药害救济通报案件中,有高达4成的人皆是因抗癫痫药Carbamazepine和抗痛风药Allopurinol导致过敏,」钟文宏也表示,亚洲人中约有10%~20%携带特定基因型,这些基因可能增加对抗癫痫药或抗痛风药过敏的风险,所幸目前国内针对服用这2款药物的病人,健保分别有给付终身一次基因筛检,可谘询医师,评估是否需要进行基因检测,以降低药物过敏风险。
张启彬则提醒,当发生疑似药物过敏症状,务必保留药袋、记录症状,停止服药并尽速就医,曾有药物过敏病史的民众,可请医疗人员协助登记并随身携带,以避免重複使用致敏药物
药物过敏并非罕见事件,但往往因缺乏认知而被忽视,病人若有用药疑问,建议谘询原就医院所是否停药,或到大医院皮肤科、风湿免疫科就诊,确认是否为药物过敏,避免因延误治疗而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