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健康 林郁敏/台北报导】早晚温差大、忽冷忽热的天气让许多人适应不良,不仅容易好发心脏病、脑中风等心血管疾病,天冷血管收缩、血液循环变差,头颈部血养供应不足,也进而提高眩晕发作的机率。
周边型眩晕最常见! 40岁以上的青壮年也可能犯眩晕
资深耳鼻喉科医师李宏信表示,眩晕患者本来以老年人居多,但现代人有三高问题、生活工作压力大、情绪紧张等,这些都是让血管阻塞的风险因子,再加上早晚温差明显变化,使得眩晕症不再只是老年人的专利,临床上发现有愈来愈年轻化的趋势,40岁以上的青壮年也可能犯眩晕,因此切不可掉以轻心。
眩晕的成因可分为中枢型眩晕与周边型眩晕,其中又以周边型眩晕为主。至于中枢型眩晕则通常来自车祸外伤、脑瘤引起,发生机率相对低,但若因血管阻塞严重产生眩晕,也可能是中风前兆,应提高警觉。
李宏信医师说明,人体的血液从心脏出来,经过2条颈动脉和2条颈椎动脉,往上汇合成1条椎基底动脉后,将血液输入到脑部,其中一部分的血液会流向内耳,如果这区域血管发生病变、阻塞,也会诱发眩晕症,将之归类为周边型眩晕。
大多数的眩晕发作属于「周边型眩晕」,是由内耳前庭及三半规管异常引起,三半规管主管平衡作用,李宏信医师形容,这3个半规管犹如3个瓶子,互为垂直且其内充满淋巴液,当人体及头部移动,管内的淋巴液振动而刺激管内的神经,于是产生方向、速度、转动的感觉,一旦淋巴液分泌过多或无法顺利排出时,内耳淋巴出现肿胀而压迫到神经,就会发生眩晕症状。
眩晕常伴随耳鸣和听力下降 医:严重恐是失智症前兆
李宏信医师指出,眩晕和一般头晕不同,头晕会感觉昏昏沉沉、走路不稳,犹如坐在船上摇摇晃晃;眩晕则会感到周遭环境和眼前世界都在转动,有人可能出现噁心呕吐、冒冷汗等反应,严重甚至无法正常生活工作,时常处于再次发作的恐惧之中。
「眩晕常与耳鸣和听力障碍或减退密切相关。」李宏信医师进一步解释,因为听神经和平衡神经互有关联,所以内耳系统不平衡时,有时先发生重听、有时眩晕先发作、或是有人耳鸣出现后併发眩晕。国外有报导指出,如果听神经退化或眩晕症发作,脑部也可能受影响而退化,因此世界卫生组织认为也是失智症的前兆,不可不慎。
李宏信医师归纳内耳病变造成的眩晕,一是血管不通、另一是淋巴液积水,以眩晕、耳鸣和重听统称的「梅尼尔氏症」最具代表性,其他还有耳石脱落症,主因是车祸撞击或年纪大神经退化,而易导致耳石脱落,通常躺下来休息2、3小时可望自然复位。
如何告别天旋地转眩晕症? 药物治疗搭配生活调整多管齐下
临床治疗眩晕症,多以增加脑基底循环,打通血路为主,藉由增加血液循环的药物、抑制血管过度收缩,帮助血流通畅,并透过抗氧化剂排出血管内废物、以及增加渗透作用等药物,改善内耳神经、扩张内耳血管,此外,还须给予维他命B1、B2、B6及B12帮助内耳神经滋养修复。
李宏信医师强调,如果突然眩晕发作严重、无法走路,可挂急诊就医,注射止晕针效果较快,好转即可返家休息;或寻求耳鼻喉科诊治。急性期服用药物约1至2週即可改善,倘若眩晕经常性发作,建议应耐心接受治疗;持续服药3至6个月让内耳功能恢复良好,才能降低眩晕复发率。
李宏信医师提醒,有眩晕病史者,平常尽量勿快速转动头部或变换姿势,除了遵照医嘱服药,饮食少油少盐,日常生活避免过劳焦虑,放慢紧张步调,而减少血管过度收缩恐造成血液养分供应不足,进一步导致内耳神经萎缩,且稳定控制三高,皆有助降低眩晕复发。
# 首图来源/Freepik
更多NOW健康报导
▸忧郁症陪伴者常遇5大困境 OverBlue分享陪伴心路历程
▸讲座报名/解密失智症警讯! 精神科专家教应对与照护
就❤NOW健康:社群│ 影音│ 官网│ 医级邦│ 健康安妞 Podc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