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健康 林郁敏/台北报导】感到头晕目眩是几乎每个人都有过的经验,甚至被认为是正常生理现象之一,但与头晕不同的是,有些人因为忽然眼前天旋地转、噁心想吐、心悸、盗汗等症状,甚至严重影响到生活和工作,天后江蕙也曾因眩晕症困扰而暂停演艺生涯,反映出眩晕症无论在短期症状或长期困扰,都带给人很大的困扰。耳鼻喉科权威医师李宏信指出,急性眩晕症在经过治疗后通常能好转,甚至不治疗静躺半天也会自我痊癒,却也容易复发,需耐心接受长期治疗才有治癒可能。
眩晕主要可分2大类 医师解析成因与症状
李宏信医师表示,眩晕主要分为「中枢性眩晕」和「末梢性眩晕」2大类型,「中枢性眩晕」通常与脑部疾病有关,例如脑瘤或癫痫,这类疾病会影响脑部的平衡系统,导致患者出现眩晕症状;「末梢性眩晕」则多由内耳前庭及三半规管问题引起,如前庭炎、梅尼尔氏症或耳石脱落等,常见症状包括天旋地转感、站不稳、噁心呕吐,甚至视力模糊。
李宏信医师进一步说明,前庭系统是内耳负责人体自身平衡感和空间感的感觉系统,当病毒感染就有可能引起前庭炎,像是感冒病毒、新冠病毒、疱疹病毒等,病毒进入内耳血管到达神经,会破坏内耳神经,进而出现眩晕症,其他如老化、慢性疾病等,也会使内耳血管阻塞,进而使内耳神经萎缩。
梅尼尔氏是世界第1位经解剖证实,眩晕是内耳病症,神经受损及内耳淋巴积水有关,世人为纪念其重大突破的发现,因而将此病症命名为「梅尼尔氏症」。医学上目前病因不明,不过一般来说会建议患者减少钠含量摄取,以降低积水的可能性。至于耳石脱落,则是因为内耳如沙粒般的耳石,飘落到负责感知头部动作的三半规管淋巴中,导致平衡感紊乱,通常是因老化或外力撞击所造成。
临床上常遇到患者将头晕与眩晕混淆,李宏信医师解释,头晕通常可能是由贫血或血压问题引起,表现为短暂的失去平衡感;而眩晕则是持续的、强烈的旋转感,可能让人无法站立及活动。有些人误以为长时间使用手机会导致眩晕,但实际上,这类问题通常与姿势不良或颈椎问题有关,通常也是短暂的头晕。
不同类型眩晕治疗方式不同 若经常复发须长期治疗观察
然而,许多患者常在急性期治疗几天后就认为自己痊癒、不需要治疗了,对此,李宏信医师建议,如果病情较为严重或眩晕经常复发,则可能需要进行更长期的治疗,一般建议至少2到3个月以上,直到内耳神经复活及功能改善,才能达到不易复发的目的。
李宏信医师强调,对于预防眩晕症的发生,应避免头部急速转动,包括造成内耳淋巴液的压力冲击,此外也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降低因自律神经异常及所引发的眩晕,同时须控制高血压、高血脂和高血糖等三高疾病,慢性病是导致内耳血管阻塞,进而引发眩晕的常见原因;饮食上则应避免过多的盐分摄取,以免引发内耳积水。日常生活适度运动,且也应保持身心平衡、心情愉快等,以及充足睡眠,这些都是保持内耳健康的重要因素,并注意避免酗酒和过度劳累,保持心情平稳,才能远离眩晕发作的困扰。
# 首图来源/Freepik
更多NOW健康报导
▸眼睛「雾雾的」视物变形? 医示警快做黄斑部病变检查
▸运动忧角膜后遗症? 职篮东方译慷近视雷射选SMART
就❤NOW健康:社群│ 影音│ 官网│ 医级邦│ 健康安妞 Podc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