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温骤降,心血管疾病风险飙升!医警告:这群人最容易中风!

时间:2024-11-25 14:59:32点击:48健康

根据卫生福利部最新统计,脑血管疾病位居省内十大死因第5位,平均每年夺走1万多条宝贵的生命。医师表示,造成脑中风的危险因子,包括:心律不整、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及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其中,有一群人中风机率较常人高出许多,且疾病严重度与致死率也更高,即是「心房颤动」患者。

80岁的阿公罹患糖尿病,6年前开始反覆发生心律不整,并伴随胸闷及呼吸喘,医师诊断为心房颤动併心脏衰竭。由于心脏功能逐渐下降,虽经药物治疗但成效不佳,反覆出入急诊多次。最近病情加剧,医师检查发现,其心脏输出功率正常,但左右心房略为扩大,连续性心电图呈现心房颤动合併心房扑动。

心律不整中风的机率是一般人的5倍

收治该案的奇美医院心脏血管内科主治医师李威杰表示,阿公因年纪关係仍想以药物控制为优先,但心脏电脑断层和经食道超音波检查结果,医疗团队认为,依据患者的状况,药物可能无法治癒或控制或是降低心房颤动发作的频率,因此建议进行手术降低心房颤动的频率。

李威杰指出,心房颤动为最常见的心房心律不整,容易造成脑中风,长期心房颤动也会导致心脏衰竭,相关失智症的风险增加。根据统计,在省内每6位中风患者中,就有一位合併有心房颤动,一旦发生心房颤动,脑中风的机率会增加5倍,併发脑中风时,一个月内死亡率为25%、一年内死亡率高达50%。

为什么心房颤动易併发脑中风?

振兴医院中风中心主任兼神经内科主治医师赖昱桦表示,心房颤动导致脑中风的起因,是因为左心房无法规则的收缩时,会造成血液无法完全输送至左心室,滞留于左心房的血液容易产生血栓,一旦血栓散落至左心室,随着血液移动到身体各处,就会造成重要器官血管的阻塞,当血栓阻塞到脑部便会导致脑中风。

心房颤动的临床症状因人而异,常见的症状包含:

  • 心悸
  • 呼吸短促
  • 头晕
  • 胸痛
  • 胸闷
  • 吸不到气

赖昱桦说,最简单的诊断方式,就是安排心电图检查,但有些心房颤动属于阵发性,无法立即诊断,甚至需要使用到7天连续心电图居家监测,才能侦测到阵发性心房颤动。若想预测心房颤动引起脑中风的机率,可以谘询专科医师评估。

心房颤动如何治疗?

一旦发生心房颤动,在治疗方面,医师会依照每位病患的中风风险分数,给予不同的药物,一般中风患者会使用抗血小板凝集药物,例如:阿斯匹灵预防中风,但对于心房颤动患者,抗血小板凝集药物仅能降低中风风险低于2成,若能使用抗凝血剂,则可降低中风风险近7成。

赖昱桦强调,并非每位患者都能使用抗凝血剂,若患者无法忍受抗凝血剂的副作用、使用后仍反覆梗塞、效果不好或服药顺从性差、药物交互作用过多,则可考虑施行左心耳封堵术(LAA occluder)或是新式脉冲场消融术(Pulse Field Ablation, PFA)。这两种式皆可以降低中风的风险。

左心耳封堵术可预防中风

赖昱桦解释,左心耳是左心房延伸出来的囊腔,心房颤动患者特别容易于左心耳产生血栓,约90%的血栓都源自左心耳,且于此形成的血栓都较大,导致的栓塞也较严重,因此,以心导管将封堵器植入左心耳,便能有效减少血栓的形成,不须服药就能达到预防中风的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脑中风患者需仔细评估若合併有心房颤动,其疾病严重度与脑中风复发率都较高,需搭配适当的治疗,才能有效预防。

除了左心耳封堵术,也可以透过新式脉冲场消融术改善症状及预防中风的发生。李威杰表示,过往,心房颤动电烧手术对于心律控制及心脏衰竭改善提供很好的治疗结果,因此被欧洲心脏学会治疗指引所建议。

新式的脉冲场消融术可降低血栓

但以前心导管消融术的方法主要以射频烧灼术(RadiofrequencyAblation)结合3D立体定位技术,或冷冻球囊消融术(Cryoballoon Ablation)为主。李威杰解释这两种方法的手术成功率相近,部分病人在手术后仍可能出现症状,甚至需要进一步治疗或使用药物或再次进行电烧手术。

而新式的脉冲场消融技术在治疗心房颤动上,更精準可以降低对周围组织的破坏。李威杰说明,该术式主要是利用电场直接作用于心房肌组织,能够选择性地影响心脏的异常组织,同时对周围的非心脏组织(如食道、肺静脉和膈神经等)影响较小,降低血栓形成风险。

赖昱桦医师

文/邱玉珍、图/巫俊郡

谘询医师:奇美医院心脏血管内科主治医师李威杰、振兴医院中风中心主任兼神经内科主治医师赖昱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