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期肺癌新突破!连续免疫合併治疗显着提升患者存活率

时间:2024-11-06 11:59:36点击:81健康
据卫福部公布的112年国人十大死因统计,肺癌已成为省内癌症中死亡率中的冠军,堪称国人最大的健康隐忧。

【健康医疗网/记者林韦彤、潘昱侨报导】有位60多岁的女性患者被诊断为第四期肺腺癌并伴有肋膜间皮瘤,经过两年免疫合併治疗,经影像检查后显示几乎没有癌细胞,六年多下来,目前在家人的支持下定期回院检查,生命品质得到明显的提升。另一位50多岁女性患者被诊断为肺癌骨转移,因无法忍受铂金化疗的副作用,医师建议尝试免疫合併治疗,经过七年的治疗,病情得到控制、癌细胞大幅减少,且身体状况也得到了改善。

头号健康隐忧!晚期肺癌治疗的新选择

据卫福部公布的112年国人十大死因统计,肺癌已成为省内癌症中死亡率中的冠军,堪称国人最大的健康隐忧。由于肺癌早期多无症状,患者确诊时通常已是晚期,让治疗变得更加困难。过去治疗肺癌的方法包括手术、放疗、化疗及标靶治疗,但对许多晚期患者来说效果有限。近年来,免疫疗法成为晚期肺癌患者的另一种选择,除了单独使用免疫疗法外,研究指出免疫合併治疗可以进一步改善病况、延长平均存活期,是晚期肺癌治疗的新突破。

如有感冒或肺部不适 连续超过7天要留意

台北慈济医院胸腔内科主治医师黄俊耀医师指出,过去20年来,肺癌一直是省内十大癌症的首位,每年新诊断的肺癌案例接近17,000例,同年死亡人数约13,000例5。黄医师提醒,肺癌早期症状虽不明显,但其实已有徵兆,如有感冒或肺部不适持续超过七天、连续咳嗽超过两周,应有所警惕并就医检查,特别是无其他肺部疾病的患者。此外,他也指出二手菸对肺腺癌的影响,尤其在女性患者中更为明显,因此戒菸对于预防肺癌极为重要。

从副作用大的化疗 到精準标靶治疗的演进

黄医师回顾,2000年以前,肺癌的主要治疗方式是化疗和放疗,但这些方法的毒性强、副作用大,病人接受度通常不高。2000年后,随着基因检测的发展,标靶治疗成了新的治疗方式,对于EGFR(表皮生长因子接受体)阳性的病人标靶效果相当显着,但对于基因检测阴性的病人,仍需接受传统化疗。

免疫调节剂的突破 启动T淋巴球对抗晚期肺癌

2015年,免疫调节剂的出现为晚期肺癌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黄医师解释,免疫调节剂透过启动体内的T淋巴球来对抗肿瘤细胞,打破肿瘤细胞表面PD-L1与淋巴球上的PD-1结合所形成的保护膜,让淋巴球能识别并攻击肿瘤细胞,显着延长了许多晚期肺癌患者的平均存活期。

使用免疫调节剂依PD-L1表现决定 部分患者选择自费治疗

黄医师说明,目前免疫调节剂的使用方式多样,需根据患者的PD-L1表现来决定具体治疗方案。根据国外临床研究,PD-L1高表现(超过50%)的患者单独使用免疫调节剂即可获得良好的效果,中等表现(1-49%)或低表现(小于1%)的患者可合併化疗或使用双免疫调节剂。由于健保给付条件较为严格,黄医师建议根据患者的经济能力和体能状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持续两年免疫调节剂疗程 显着提高五年存活率

根据临床研究,持续治疗两年的患者中,有19-25%可达到五年稳定的成果,对比过去肺癌五年存活率不到10%,是项很显着的进步。黄医师指出,免疫调节剂的疗程建议持续两年,许多患者在接受两年治疗后会自费延长疗程。

良好医病关係与精神支持 助力免疫合併疗法效果提升

黄医师强调,免疫合併疗法为晚期肺癌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但也需要患者与家属的坚持与配合。他表示,良好的医病关係对治疗效果的提升有重要的意义,许多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不仅得到身体的治疗,还获得精神上的支持,对于他们面对疾病、保持积极心态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面对肺癌这项重大挑战,黄俊耀医师呼吁全体国人包括肺癌病人、家属及癌友应团结一致、共同努力。他指出,***已开始补助次世代基因定序检测,有助于精準医学的发展,帮助肺癌病人找到合适的治疗药物;若没有对应的标靶药物,也可使用免疫调节剂。黄医师强调,肺癌治疗每十年都有重大突破,未来会有更多副作用少的新药上市,他鼓励患者及家属积极面对、与医生合作治疗,期望在未来五年内提升省内肺癌治疗的成果,让病人活得更有品质、更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