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医疗网/记者张慈恩报导】65岁的纪先生6年前因步态不稳被诊断为巴金森症。起初药物控制症状良好,但随病程进展,药效逐渐缩短。去年底,他每天需服药5次,每次间隔3小时,且每次服药后需等待1小时药物起作用后,才能活动2小时。这些不便严重影响了他的生活品质。
巴金森症好发中老年 常见症状有这些
台中荣总巴金森症暨动作障碍中心主任郭怡真表示,巴金森症为第二常见的神经退化性疾病,好发于中老年人口,国内65岁以上族群盛行率约为2%。病患因脑部多巴胺快速减少,而多巴胺为协调人体运动功能的脑神经传导物质,因此在缺乏多巴胺之下,病患静止时身体会出现颤抖、肢体僵硬、动作缓慢、步态不稳等运动功能失调症状。
早期、中期药物治疗获控制 服药5年效果减弱
郭怡真解释,多数巴金森症患者临床症状于疾病早期及中期可经由药物获得有效控制,但随疾病进展,大约半数患者接受左旋多巴的药物治疗5年后,会逐渐出现药效波动及治疗相关之异动症状,中后期患者多巴胺退化加剧,面临更多动作障碍之外的症状困扰,用药愈趋複杂,患者生活品质日益下滑、家属照护艰难。此时整合神经外科介入进行深部脑刺激手术治疗,可改善病患症状,减轻其药物负担,重拾行动力。
深脑讯号侦测型刺激器 重拾生活品质
郭怡真指出,过去传统型的脑刺激器与电极只能给予固定方向刺激,无法灵活调整电量,新型的深脑讯号侦测型刺激器可先侦测病友脑部与疾病症状相关的异常波型,协助医师更精準的为患者调整合适的刺激位点及电量大小,必要时运用方向性电极将治疗电量集中到病患生病的核区,保护周边脑结构有效降低副作用。
而台中荣总巴金森症暨动作障碍中心去年度评估超过400人次,并由神经外科及神经内科跨团队合作深脑电刺激手术,累积新电极置入个案超过50例,追蹤术后半年病患平均减药比率达40-50%,未来在深脑讯号侦测型刺激器、方向性刺激电极及即将推动的远距复健协助下,相信能提供巴金森症病友更全面个人化的精準医疗,改善病友生活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