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林惠琴/台北报导〕卫福部国健署今(19日)公布「111年癌症登记报告」,国人新发癌症人数突破13万大关,其中,男性10大癌症中,摄护腺癌由第5位上升2个名次,挤进第3位,新增9062人。医师表示,国内摄护腺癌高达3成诊断时已是晚期,主要与男性健康意识相对低落有关,健康教育需要再强化。
省内泌尿科医学会理事长查岱龙表示,摄护腺癌上升主要与新冠疫情期间,民众害怕跑医院而未及时检查有关。另外,摄护腺癌本来是西方人好发癌别,国人饮食习惯西化后,罹病人数开始上升;同时患者年龄中位数由76岁往前变成73岁,有年轻化趋势。
查岱龙指出,摄护腺癌早期10年存活率可达9成以上,但晚期会降至2成,而国内晚期诊断占比达3分之1,比美国的3%至5%相比高出不少,主因为省内男性健康意识较低落,50岁以上出现排尿不适症状,往往不会视为疾病,反而认为是年纪到了的自然变化,就医意愿就相对不高,需要强化教育。
查岱龙说明,若70岁的男性被诊断为摄护腺癌晚期,虽然接受荷尔蒙治疗有助于疾病控制,由健保给付;但需要长期用药,且可能造成骨质疏鬆,也影响认知能力、心血管功能,并恐转移至骨骼影响行动,造成出门需要人陪伴、使用特殊交通工具,对自己与家庭生活影响甚鉅。
查岱龙指出,若能够早期诊断摄护腺癌,可区分恶性度,若为低恶性度未必需要手术或根除性的积极治疗,只要追蹤即可,万一疾病出现进展再调整治疗策略;至于中恶性或非常恶性,容易恶化或转移,则需要积极治疗,包含传统或微创手术、放射线治疗、重粒子或质子治疗、冷冻治疗、海福刀治疗等,选项非常多,可视病人状况选择最适合的方案。
查岱龙建议,若是有摄护腺家族史的男性,45岁以上可定期到医院检查,一般男性有频尿、急尿、夜尿等症状时,也不要视为年龄的自然变化就置之不理,应尽快就医检查,以利及早诊断。此外,提醒避免久坐,且应适时适量饮水,夜间不宜喝太多水。
查岱龙也指出,摄护腺癌诊断可透过检测摄护腺特定抗原(PSA),也可经由***指诊,或是超音波等其他临床工具,目前***尚无筛检政策,目前医学会与国健署讨论中,但需要再视实证医学资料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