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三大社交焦虑你是哪一种?医教你如何为自己找出解药

时间:2024-12-20 17:59:10点击:56健康

上台演讲、报告前,紧张到直冒手汗,想必唤起许多人儿时的共同经验,而这也是以往社交恐惧症( Social Phobia )的常见表徵。如今随着科技发展,社交恐惧症衍生许多样态,时下常见的焦虑形式包含「容貌焦虑」、「流量焦虑」与「社群焦虑」,都可能对患者产生偌大的困扰,重者需要接受药物治疗及行为疗法。

「容貌焦虑」医美后仍无效,导正观念接受自身独特性

先前疫情期间,大众都戴着口罩、遮住近半部的容貌,细微的面部特徵不会被外界看到。不过,进入后疫情时代,大家纷纷摘下口罩,不少人对自己的脸孔缺乏自信,因而产生容貌焦虑。台北慈济医院身心科医师嘉富提到,曾收治一名从整型外科转介来的病患,即使已经动过 10 多次整型手术,还是无法满足她的期望。

李嘉富指出,现代容貌焦虑源自于修图软体发达,网路上许多图片都经过美肌滤镜、线条修饰,用户浏览过图片后、再照照镜子,开始自歎不如。随着负面情绪作祟,睡眠品质每况愈下,气色与肤况变糟,看了又更加焦虑,形成恶性循环。李嘉富强调,若已严重影响身心、生活,建议寻求医疗协助,由精神科医师或心理师诊疗。

过度的容貌焦虑,可能演变成身体畸形恐惧症( Body dysmorphic disorder ),不断关注身上数个微小或根本不存在的缺陷,病态的价值观扭曲,需要适时使用药物介入,减少过于固着的状态。李嘉富认为,在药物之外,治本的方式是带领患者进入健康的生活型态,增进与生活圈友人的相处,接受独具特色的自己,进而建立自信、改善情绪。

网军作乱引发「社群焦虑」,医助正向思考屏除外界杂音

除了铺天盖地的「网美照」让用户备感自卑,网路上的匿名言论也常使人无端受挫。由于网路论坛多以暱称发言,社群软体也有假帐号大军,攻击性的字句躲在化名背后无的放矢,用户不免感到低落、焦虑。对此,李嘉富表示,现代年轻人习惯从社群分享生活,对社群依赖性高,接收到的反馈也会被放大。倘若本身体质容易焦虑,是自我要求高的完美主义,就容易因一字一句而情绪溃堤。

李嘉富提到,过去一位学生个案,在校期间曾被霸凌,网路上的负面评语唤起他惨痛的经验,让他陷入自我否定的轮迴,成天窝在棉被里不想出门。李嘉富以「为什么这么在意?发生了什么事情?」引导个案讲出心里话,并在一来一往的互动中,帮助他找到自身优点,逐渐建立自我认同。他表示,没有音调的留言,容易过度解读,只要内在具备安全感,就不会过度依赖外界评价,是药物以外的正念疗法。

流量致胜的年代,「流量焦虑」流入校园

随着社群媒体多元化,进入自媒体的时代,Facebook、Instagram、Threads、TikTok 都有其特定的客群。现今已有许多人从国小、国中就经营自媒体,建立起个人品牌、形象及自我价值。见到其他人流量较多,则会想尽办法继续贴文、拍短影音,不知不觉投入过多时间、心力。

曾有学生对追蹤、浏览或按讚数感到丧心病狂,母亲发现已影响课业,被带来找李嘉富求助。李嘉富施以认知行为疗法,帮助他对生活进行组织性的规划、安排,并调整使用媒体的时数。此外,也降低个案对媒体的黏着度,避免一天 24 小时都在输入相关讯息。即使流量不尽如意,也能放下得失心,告诉自己,「我是很棒的,就算感觉很糟,也只是情绪糟,不是我这个人糟。」

「静观感恩」是能自造的解药,解决焦虑操之在己

李嘉富认为,「容貌焦虑」、「社群焦虑」、「流量焦虑」等三大现代焦虑,与一般社交焦虑症不同。他举例,对于害怕上台的个案,可以透过拟草稿、反覆练习来克服,而现代焦虑需藉由「静观感恩」的态度,回到当下的觉察,逐步导出正念思考。

李嘉富进一步解释,先前使用心率变异的生理回馈仪器,测试个案专注呼吸的情绪状态,发现确实对调解、安定情绪有益。若民众目前正困扰于现代三大焦虑,不妨试着从自身着手,理清自己的思绪后,再来一一检视问题,相信问题能迎刃而解。

文/林亭、图/杨绍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