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药后发痒、起疹、红肿…是身体在排毒?医曝「药物过敏」恐致命:出现6前兆先做1件事

时间:2024-12-20 11:59:33点击:52健康

作者 : 郭美懿

图片 : shutterstock(示意图非当事人)

初次看诊时,医生常会问「有没有对什么药物过敏?」究竟何谓「药物过敏」会出现什么症状?严重吗?

所谓「药物过敏」是指服用、涂抹或注射药物后,体内的免疫系统对某特殊药物所产生的防御或攻击反应。其发生可能与个人体质、疾病、或药物特性有关,几乎无法预期,虽然多数药物过敏是起红疹、发痒、打喷嚏等轻症,但也可能出现严重的皮肤不良反应,甚至併发败血症或器官衰竭而致命,因此千万不能轻忽。

常见药物过敏的6大前兆:

1.疹:皮肤红疹、搔痒或水泡;

2.破:口腔溃疡;

3.痛:喉咙痛;

4.红:眼睛不适(红肿、灼热);

5.肿:眼睛、嘴唇肿;

6.烧:发烧。

这些症状可能在服药几天内发生,有时则在服药2至3个月才出现。任何人都可能发生药品过敏,因此,记住如果服药后身体开始出现「疹、破、痛、红、肿、烧」的症状,应立即回诊并告知用药史,将帮助及早发现药品过敏,避免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食药署提醒民众,如果在用药后发现这些症状,尤其是口腔、喉咙、眼睛等黏膜部位出现异常,这些可能是过敏反应的前兆。除皮肤的反应外,如果出现心悸、呼吸困难、不明原因的明显疲倦、噁心、黄疸、或茶色尿也可能是药品过敏症状,都是需要立刻就医的讯号。

常见引发药物过敏的药物种类

食药署统计1999年至2024年11月的药害救济给付案例,常见可疑药品类别包括抗癫痫药(Carbamazepine、Phenytoin、Lamotrigine)、抗痛风药(Allopurinol)、非类固醇类消炎止痛药(Diclofenac、Ibuprofen、Mefenamic acid),以及抗生素(Rifampin/Isoniazid/Pyrazinamide、Co-trimoxazole及Sulfasalazine)等。

目前国内针对Carbamazepine及Allopurinol的病人,健保分别有给付终身一次HLA-B*1502及HLA-B*5801基因筛检,民众可谘询医师评估是否需要进行基因检测,以降低药品过敏发生风险。

台北长庚医院皮肤科教授级主治医师钟文宏指出,药物过敏早期症状可能只是皮肤起疹、红肿、嘴破或小水泡,但有些人第一次发生药物过敏就很严重,可能导致肝肾功能异常,若未及时治疗,甚至有可能演变为肝、肾衰竭;最可怕是「史蒂文生氏强生症候群(SJS)」,导致黏膜溃烂,严重时如全身烫伤、皮肤坏死***,甚至併发败血症或器官衰竭而致命。

钟文宏表示,药物过敏跟体质有关,即使一点点剂量也可能发生。因此如果是以前没吃过的新药,在吃完一段时间后出现过敏症状,就要就医评估是否为过敏、需不需要停药,千万别以为这是身体在「排毒」。

他也提醒,民众用药期间可以保留药袋、处方纪录,如果出现不适症状,应停止用药并儘速就医。如果曾有药品过敏史,可请医疗人员协助将其记录在过敏纪录卡,就医时主动出示,避免重複使用到过敏药品。

点我加入幸福熟龄FB粉专,健康快乐每一天

?用新观点活出成熟态度,点我追蹤幸福熟龄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