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是人生中重要的转换阶段,然而如果缺乏明确的生活目标,就可能导致心理安定性降低。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全球有2.6亿人以上患有忧郁症,盛行率约3〜4%,65岁以上的高龄忧郁症盛行率更高达10%,相当于每10个老人就有1人患有忧郁症。
值得注意的是,65岁以上长者自杀率高居各年龄层之首。台北市立联合医院松德院区社区精神科主治医师陈文莹表示,老年忧郁已然成为高死亡率的风险,因此了解忧郁症的危险因子、预防方式以及就医管道,相当重要,帮助自己也守护长辈。
为什么退休后容易忧郁症?
陈文莹说,老年忧郁症,往往是多重危险因子导致,包括多重身体疾病(如各种慢性病、癌症、心血管疾病等)或是遗传及特殊压力事件,如经济因素、早期创伤;另需要特别关注的议题是失落感,像是身份地位丧失、社会价值低落、伴侣或朋友过世都有影响。
陈先生退休后,过着相当规律的健康生活。但最近常一起爬山运动的好朋友突然过逝,让他感到伤心。平常喜欢运动的他,在没有朋友的陪伴下,变得提不起进劲,不太爱出门;连睡眠也出现问题,睡不好也睡不久,他开始担心自己的身体状况。
到医院做检查结果一切正常,但陈先生仍觉得全身疲惫、浑身不对劲。这样的状况,并不是一时哀悼老友,或是短暂的心情低落,已经有「忧郁症」了。陈文莹强调,忧郁症与日常心情低落的差别,就像是颱风天与一般下雨天不同一样,许多老年人可能会经历心情低落或情绪波动,但并不是忧郁症。
长者患忧郁症失智风险高
陈文莹分析指出,老年忧郁除了情绪低落,还会有许多身体方面的症状,例如疲惫、胃口改变、睡不好等。也会让认知能力变差,老是想到坏的事,记性变差,甚至出现自杀的念头,严重到影响家庭和社交互动。
过去研究发现,老年忧郁症患者得到失智症的机率多出2倍,陈文莹表示,由于忧郁症也会有记忆力减退等症状,一般人往往会把忧郁症状与失智搞混。老年忧郁症如果没有好好治疗,最后也会演变成失智症;而忧郁的情绪及表徵,也常是失智前期的表现。
2大徵兆怀疑可能是「忧郁症」
忧郁症,在老年人身上的表现,通常较不典型,一般常见以下两类表徵:
1.常以身体症状或疼痛来表现,主要是长辈不习惯表达自我的情绪及心理状态,也较倾向压抑而非表达,所以经常会以无法解释的身体症状或难治型疼痛,来传达其内在心情的不适。
2.忧郁发作时会有专注力下降、记忆力不佳、呈现失能等情形,很容易和失智症混淆,通常记忆力或认知功能下降,也会伴随其他忧郁症状,且失能下降速度较快(相较于阿兹海默症)。
忧郁和失智是影响老年身心健康的两大威胁,一般可从「日常」「情绪」「认知」等来观察。如上述症状持续超过两周以上,且每天有大部分的时间,都处于情绪低落、充满负面想法、对生活丧失兴趣时,就要高度注意长者是否有忧郁倾向,应即时就医评估,及早诊断治疗。
长者可透过「3动」远离忧郁
老年忧郁的病因,可能来自于生理、心理、社会等不同的因素,他表示年长者的身心健康,可以「三动」来做为预防保健的準则,透过身动、脑动、互动的三原则,作为老年忧郁的预防行动。
身动
慢性心血管或中风等疾病,都属于忧郁症的危险因子,因此均衡饮食及适当运动,可增进自我效能,减少心血管疾病风险。
脑动
转动大脑活络脑部,转换情绪,降低失智发生。
互动
透过良好的互动与陪伴,以因应高龄者面对的角色转换与生活模式改变,因应高龄产生的孤独感与失落感。三管齐下,对预防忧郁症有其正面效益。
文/邱玉珍、图/巫俊郡
谘询医师:台北市立联合医院松德院区社区精神科主治医师陈文莹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