痠痛贴布常被用来舒缓筋骨痠痛,虽然是贴在皮肤上,但使用不当会伤肝、肾及胃,怎么贴痠痛贴布才安全呢?
「我没有坏习惯,不抽烟、喝酒、熬夜,为什么肝指数这么高?」拿到健检报告的李先生不解。最后才发现,原来是他喜欢重训、游泳,有痠痛的问题,因此会使用痠痛贴布来改善症状。
痠痛贴布成分有3种 错误使用恐伤肝肾
痠痛贴布常被用来舒缓各种肌肉痠痛,但痠痛贴布含药性,虽然贴在皮肤上,但会经皮肤吸收、肝肾代谢,使用不当可能引发各种副作用。
新北市立土城医院复健科主治医师陈渝仁指出,一般市售的痠痛贴布,成分大致可分为非类固醇止痛药、水杨酸和中药贴布,非类固醇止痛药成分的贴布,使用过量可能会导致胃出血和肾功能下降,有胃溃疡的人也要注意。
水杨酸使用过量则是会伤肝,且可能引发雷氏症候群,好发于2个月~16岁的孩童,会导致肝衰竭甚至死亡,目前已禁止16岁以下的人使用,「水杨酸和非类固醇止痛药都是消炎镇痛,差别在于水杨酸是比较早期的药物成分,广告中常看到的水杨酸甲酯就是其中一种,而水杨酸甲酯结构又与阿斯匹灵相似,使用过量可能中毒,」陈渝仁说。
2007年美国曾发生一名学生,因为过量使用减轻肌肉痠痛的药物导致死亡的案例,体内含有过量甲基水杨酸,最后证实是同时使用痠痛贴布又吃消炎药,导致肝坏死。
中药贴布则是含有薄荷、辣椒素或一条根,这类贴布大多有活血化瘀、促进局部循环的功效,薄荷凉感能舒缓疼痛,辣椒素则是「以痛制痛」,用辣椒热辣的感觉来止痛,并产生温热感。
除了可能伤害内脏,贴布也可能和口服药产生交互作用。陈渝仁表示,使用非类固醇止痛药会影响凝血功能,因此有口服抗凝血药物的人就不适合贴。
如果有规律服用阿斯匹灵来预防心血管阻塞、血栓的人,由于非类固醇止痛药会和阿斯匹灵竞争细胞受体,可能会降低阿斯匹灵的效果,另外如果使用的是水杨酸甲酯成分的贴布,也要注意阿斯匹灵的使用量,以免过量造成生命危险。
如何安全使用贴布?专家指出2重点
贴布使用方便,但毕竟有药性,贴太多贴布等于用药过量,贴的片数和时间该怎么拿捏?
1.使用片数
陈渝仁表示,每天使用贴布的量,以不超过2片为限,每片大小约一个手掌或B5大小的贴布,「把药布剪成数小片贴也没关係,因为看的是总量。」
2.使用时间
贴布药效一般4~6小时就会释放完,贴太久反而会导致过敏,陈渝仁也指出,临床上最常见的还是过敏、红疹,所以最多6~8小时、夏天建议4小时就要撕下来,也不建议睡前使用贴布,「很多人晚上睡觉时贴,但一睡就超过6~8小时,这样过敏的机率会提高。」如果还没贴到6小时皮肤就已经开始搔痒,就要立刻撕下来。另外有湿疹、伤口的地方也不要贴,以免造成感染。
药师甘谊文也表示,有些人每2、3个小时就换贴布,频繁更换也可能造成用药过量,所以同一个部位一天不要重複贴3张贴布。
另外市售中药贴布的成分可能较複杂,可能同时含有中草药和西药成分,甘谊文建议使用单一种贴布或成分即可,不要同一天中、西混合使用,以免药物过量。
使用贴布超过7天都没效就要就医
痠痛贴布方便好用,一般落枕、肩颈痠痛、扭伤,做家事导致的妈妈手都有舒缓的效果,医师也不会阻止民众使用,但是对于较深层的疼痛,例如五十肩,贴药布就没什么帮助。
如果贴了一週疼痛都没有缓解,或是使用期间愈来愈痛,就要就医诊断疼痛的原因,有可能是骨骼的问题,或原因根本不是肌肉的问题,而是其他原因,例如心血管疾病造成的转移痛和辐射痛,就会导致肩颈痠痛。
甘谊文也指出,要缓解痠痛不只有贴布,适当地热敷、运动和伸展都能缓解痠痛,严重时则要就医,不要一味依赖痠痛贴布。
油性和水性贴布不同?3种情况不要贴
市面上贴布除了成分不同,型态也分为油性和水性2种。甘谊文表示,2种型态的贴布在舒适度、使用时机都各有不同:
・水性贴布:以高分子聚合物为基底,水分含量高、厚度较厚,黏贴度较差但较舒服、不容易起过敏,药效释放快速,可以用在急性痠痛时。
・油性贴布:以树脂当作基底,厚度较薄,黏着度好但较容易过敏,药剂释放较慢,可以用在慢性痠痛后的保养。
除了贴的时间和用量,陈渝仁也指出,从以往的研究来看,还有3种情况不适合贴药布:
1.晒太阳后:晒太阳后皮肤血管会扩张,加速药物吸收,可能导致不舒服。
2.饮酒后:喝酒本就伤胃,而贴布成分有些也伤胃,因此可能增加胃痛或胃出血的可能性。
3.泡汤后:泡汤会让血管扩张、加速全身血液循环,增加药物吸收。建议可以在泡汤后身体比较冷却、不燥热的时候再贴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