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度过中年危机?医师妈妈给女儿的人生準则:不要懊悔「早知道」

时间:2024-12-15 05:59:29点击:84健康

当人生逐渐迈入中年,遇到过渡期怎办?韩国精神科医师韩星姬于《给我40岁的女儿》一书中,以妈妈与走过中年之路的过来人身分,分享自己的人生哲学,写给正在「经历40岁成长痛」的女儿与40岁世代,其实这年纪面临的各种压力、不安与混乱都是正常的现象,整顿此刻就能迈向人生新阶段。以下为原书摘文:

学生时期,我的年纪总是比同学还小,因为我是「早年生」,有幸比同龄者更早就学。运气也不错,一次就考上大学,期间从未重修,顺利地从医学院毕业。后来,我和当时的其他人一样,20多岁就结婚,隔年生下孩子,活得相当平凡。我会形容自己活得平凡,是因为我的「数字年龄」和「社会年龄」同步,所以过得很自在。但不知从何时开始,我的决定不再符合年龄,也引来旁人的异样眼光与质疑。

我成为专科医师第1年,便进入国立精神科医院(现国立精神健康中心),当时只有27岁。在我担任实习医师与住院医师的教学医院中,精神健康医学系是临床学科的其中一门,一般都是由1名科长、3至4名教授,及10名左右的住院医师组成。其中,国立精神科医院的病床将近1000床,光是精神健康医学科的专科医师和住院医师各有数十名,并拥有对应的行政组织,是名副其实的韩国心理健康领域中枢。

即使不被看好仍要尝试

我在那里工作时,从前辈与后辈医师身上学到很多,也透过照顾来自全国各地的病人,累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除了医师、护理师的工作外,我还学到与各部门组织合作的方法。每年可以与新进专业医师一起进修,总会带来新刺激。我就这样在医院待了20年。即使不被看好,我50岁开业、60岁留学后来,我有了其他梦想——给予病人深度治疗。

在国立精神科医院不仅有住院病人,还有无数的门诊病人,老实说,不太可能针对每个人的情形进行深度精神分析与治疗。但随着诊疗经验不断累积,我更加确信,一对一深入诊疗才是合适的治疗方式。有了这个新的想法与方向后,我认为,医院体制不再适合我,几经思考,便决定自己开业。那一年,我50岁。

身边亲友纷纷跳出来阻止我,说年近半百开业实在太晚,经营诊所会很辛苦,更可惜的是,之前待在医院的岁月与年资。不过对当时的我来说,国立精神科医院已经像是一件不合身的衣服,我不可能继续穿着这件衣服过生活。当我毫不恋栈地离开医院时,他们对我投以异样的眼光,神情充满忧虑。

开业医师的生活就像大家说的一样,并不简单。我本来以为,经营一家小诊所没什么好担心,但繁琐的杂事却超乎预期。儘管如此,我终究适应了新环境,打下基础。之后的10年间,我用心地照顾病人,也持续进行学术活动。而妳,也在这段时间结婚了,我则出版了第一本书。我不只实现医师本职的梦想,也开始挑战作家新身分,「开业」这件事真的送给我好多礼物。

只是,不安于现状的我,还是常常想着要尝试挑战一些新鲜事。于是,60岁的我踏上美国留学之路。我因为渴望更进一步研究精神分析,考上纽约精神分析研究所,匆匆忙忙整理行李。听说那里不仅学费高昂,平均10年才能毕业。这一次,周遭依然对我冷眼相待;有人直言,我都到退休的年纪了,还谈什么新开始,否定我在花甲之年重返校园的想法。

我抛开那些担忧,收掉诊所,搭上飞机。我虽然很担心自己能否顺利完成学业,却不想连试都没试就放弃。如果真的无法顺利毕业那也没办法,但总要试过才知道。

于是,我完成2年的留学生活,回到韩国,又经过了数年的研修,好不容易获得美国精神分析师和国际精神分析协会正式会员的资格。花了大半辈子时间努力钻研的精神分析领域,终于画上圆满的句点。可是,我很难保证这一定会是终点。或许某个瞬间,我又会产生新想法,去做一些别人会劝阻我的事也说不定。

人生没有来不及、早知道

我的从医之路,与世人常说的康庄大道相去甚远。无论是开业或留学的时机皆是如此。我没考虑会不会赚钱就开了诊所,在大家都说要退休时,又收掉开得好好的诊所,展开辛苦的留学生活,但我并不后悔。就算重新来过,我也会做同样的决定——按照自己的期望向前迈进。

这样过生活的,不只是我。每个人看似汲汲营营于名利,可是细细观察,便会发现人们几乎都过着自己所选择的生活。即使生活围绕着赚钱打转,但大多数人还是会根据自己所处的情况与价值观,判断何时该休息或停下脚步。

有些人在公司平步青云,却觉得照顾孩子更有意义,于是把生活重心转向育儿。反之,有些人下定决心在组织里一步步往上爬,所以把大部分的家事和育儿交给别人,以投注更多精力在工作上。这些选择没有对错,只是每个人体会到的成功与幸福不一样罢了。

真正令人担忧的问题在于,有些人无法好好定义成功与幸福,老是受到别人的幸福与成功影响。选择赚钱时,后悔自己没有好好照顾家人;明明与家人过得和乐融融,又担心自己会被社会淘汰。当妳开始感到动摇,不知道该怎么做时,只会越来越羡慕别人。成天不满意自己的生活,很容易做出令自己后悔的仓卒决定,或做出完全不适合自己的事而搞砸前程。

这些无法为自己定义成功与幸福的人们,即使机会就在眼前也抓不住。他们说着,自己年纪太大,已经来不及展开新的一页,懊恼自己应该更早创业,就算贷款也该先买房子,早知道当初不要结婚、别生孩子。

然而,没有人可以同时一次过2种人生,选择了一个,只能放弃另一个。我也不例外。我在医院认真工作时,失去了见证妳成长的每一个瞬间与被感动的机会。妳第一次翻身,用2只脚踏出第一步,说出第一个单字⋯⋯这些我都只能透过奶奶的转述得知。因此,我一直很遗憾没有亲自带妳,不过我并不后悔当个职业母亲。

假如我全心全意地照顾妳,那么无法从工作中获得成就的失落感,肯定和身为母亲的满足感同样强烈。有段期间,我因为同时工作与育儿而生活得战战兢兢,感觉没有一件事能做好。但后来,我接受了那样的自己,一点都不后悔自己选择的人生。

不用羡慕别人的成功,也无须自我怀疑

我们会羡慕别人的成功与幸福,并不是因为他们实现了一切,而是他们找到理想的成功与幸福,得以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以自己的价值观作为选择标準,投入所有心力。那样的人有着自己的故事,而且无可取代。他们很少后悔过去,总是活在当下。

我们真正羡慕的,说不定是他们表现出来的人生态度。

女儿啊,这世界上的成功与幸福没有标準答案,别人的成功不一定适合妳。每个人到了40岁,都有不同的生命轨迹,对成功与幸福的标準也不尽相同。别再怀疑自己体会的幸福是否正确。要是别人都叫妳不要做,妳还是很想去做,那不妨就试试看,年纪大又如何?一开始或许像是个令人讶异的选择,但多做几次,就会成为属于妳的故事。

在我心目中,世界上最无趣的人,就是没有人生故事的人。但愿妳能鼓起勇气,多累积妳的故事。如果身边的人老是阻止妳前进,妳就这样想吧——别人的成功与幸福终归是别人的,我还是要朝向自己的版本前进。

(本文摘自/给我40岁的女儿:心理医师妈妈走过中年之路的38个提醒/商业周刊)

欢迎加入《优活健康网》line好友,更多医疗新知抢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