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报专讯】大众或有个刻板印象,戴着头巾、身穿罩袍的穆斯林妇女对新事物的态度,想必是传统、保守。不过Asfa第一次接触前所未见的月经用品时,好奇心不逊于任何女生,指着月亮杯问:「这是什么?」两年前播下的种子,最终促成月经教育计划「Life Changer」。计划由解放月事(Free Periods Hong Kong)、慈善团体「社区文化关注」联同Asfa和Asima两名巴基斯坦女士筹划,与十多名少数族裔女士以乌都语讲「经」。对象看似突破但其实也很合理——经期不适是全球女性共同面对的苦事,而原来月事禁忌乃跨国界、跨文化的现象。
背景
项目:月经教育计划「Life Changer」
目的:为少数族裔女性提供有关月经的準确知识,介绍可缓解月经周期不适的各种月经用品,使她们更了解自己的身体,摒弃羞耻感
人物:巴基斯坦裔妇女领袖Asfa和Asima、Free Periods Hong Kong共同创办人陈钰霖(Zoe)、「社区文化关注」社区营造干事陈瑞玲、少数族裔女士参加者
抛开禁忌学新事物
在两年前的土瓜湾生活墟(土墟),Asfa开档画彩绘Henna,Free Periods Hong Kong共同创办人陈钰霖(Zoe)则于另一档售卖月事产品。两人本来不相识,由「社区文化关注」社区营造干事陈瑞玲牵线。瑞玲多年前从Zoe买入第一个月亮杯,使用后似是打开了新世界,一直想向少数族裔女士介绍不同月经用品。
访问时Asfa毫不避忌,一手拿起漏斗状的月亮杯,忆述自己两年前在芸芸月经用品中,第一眼便留意到月亮杯。她听着Zoe解释用法,既疑惑又有点害羞,「当时已经问不出问题,因为我很惊讶,不断在思考人们到底怎样使用它」。瑞玲从旁分享过去几年的使用体验,给予Asfa信心。Asfa还主动问及月经裤的价格,想着有足够预算时为正值青春期的女儿购买,自己则会尝试其他产品。她的积极态度让瑞玲有所启发:「少数族裔妇女亦很开明,愿意认识新事物。」
后来瑞玲和Zoe得悉HER Fund妇女动力基金有一个「拥抱多元资助计划」,成功申请后获资助推动月经教育计划,藉介绍不同月经产品,慢慢带出月经以至性相关的知识。
解「破处」疑惑 经血知多少?
在本地小学,即将步入青春期的女生会接受月经教育,学习使用卫生巾,但少有认识布卫生巾、月经裤、卫生棉条和月亮杯等月经产品。不少女性对后者很陌生,透过Asfa和Zoe的介绍,记者也长知识。
譬如月亮杯最常见的误解是会导致「破处」,即处女膜(近年外国及其他华文地区陆续提倡正名为「***冠」)破损,不止参与Life Changer计划的巴裔妇女会问,记者也听过长辈反覆提及。Zoe解释,***冠并非一层封闭的膜,本身已有孔洞让月经流出,故使用棉条和月亮杯并不会戳破它。Asfa也是从这次计划才知道,原来剧烈运动或踏单车,都有可能导致***冠破损。
「当我们介绍产品,我们不止是在说产品本身,而是背后的知识。」Zoe举例,即使在华人文化中,亦存在「女生在首次性行为时必然落红」的误解,「所以我想用月亮杯和棉条去说明,这想法是不正确的。在不同文化之中,女性也在承受这类负担」。
不少参加者本身已认识Asfa几年,但她们最初来上课时,仍羞于谈论月经话题。直至Asfa建立起舒适氛围,她们才慢慢打开话匣子,「她们也有未结婚的年轻女儿,担心使用这些产品会否对其有害」。教学团队于是逐一解释,另一疑虑是小小的月亮杯,能否有足够容量盛载经血?课堂上她们请学员猜一猜每次来经的总出血量,究竟是约为益力多、小盒装还是大盒装纸包饮品的容量。记者也想不到自己竟然答错(答案见图A),就算是生于香港的女生,仍有很多月经知识要学。
忆成长地落后 垫厚布防漏
Life Changer工作坊由浅入深,第一节先以生活经验切入,第二节介绍布卫生巾、月经裤,第三节才谈及相对进阶的卫生棉条、月亮杯。虽然Asfa认同布卫生巾、月亮杯等产品舒适有效,但她和Asima在上课前向学员强调并非推销,使用与否是个人选择,「可能她们需要时间接受,但至少有机会尝试」。经过她俩介绍,18名参与计划的妇女中,最终有7人试用布卫生巾或棉条。
相较其他产品,Asfa对布卫生巾格外熟悉,摸着其防水底层大讚舒适又安全,可算是以前在巴基斯坦家乡所用的「进阶版」。她1990年代在巴基斯坦成长,所住地区相对落后,距离大城市一个半小时车程,像卫生巾这些新产品要不价格极高,要不根本不会在家乡出现。当地女生来经时为免经血渗漏,会在内裤垫上大量布料,然而厚重布料不便走动,不吸水的物料更可致渗漏。Asfa观察到许多女生会长时间坐着,甚至避免上厕所。
香港的生活富裕得多,大多数女性毋须经历「月经贫穷」,即因经济困难而引致与月经相关的问题,如缺乏适切而卫生的月事用品、衍生健康及社交困扰等。Asfa和姊姊Asima来港后转用卫生巾,不过即弃卫生巾要定期购买,所费不赀;而在夏天闷热天气下,她们长时间于厨房煮食,来经时相当不适。她们亦听闻有些女士经血量较多,使用卫生巾易致皮肤过敏或感染。
Asfa试用即弃卫生巾以外的月事产品,感觉生活有很大转变,不但生理上更舒服,可重用产品使其钱包也更「舒服」。她基于亲身体验,最终决定为月经教育计划改名为Life Changer(改变生命)。
不羞不避 知识授下一代
电影《破‧地狱》对白「女人有月经,祖师爷唔锺意㗎」于网上不乏讨论。虽然宗教与文化背景截然不同,但在巴基斯坦成长的Asfa和Asima亦曾目睹社群对月经的误解,使女生深受其害。有长辈不了解初经的正常年纪,会怪责女生为何14岁便来经。穆斯林女性来经期间不可触碰可兰经、斋戒及进入清真寺和祈祷室。瑞玲忆述有学员在课堂分享,她们来经时不会与别人提及,因为当他人每天如常祈祷,自己便会成为特例。月经禁忌甚至污名慢慢在文化中形成。
Asfa和Asima也有女儿,她俩在女儿面前不会避谈月经话题,会教导她们如何面对。Asima说,她们在课堂上也对其他母亲传递信息,来经是正常不过的事,「不要害羞,将知识教授给你的孩子。如果你让女儿感觉舒服,她们便会明白而愿意分享其问题」。母女之间、社群之中愿意多谈月经话题,禁忌才可逐渐解开。
Asfa说针对少数族裔妇女的健康讲座并不少,例如讲解子宫颈癌、乳癌,不过Life Changer的学员纷纷表示,这是第一次接受月经教育。Zoe点出计划的特别之处:「不止讲述(月经相关的)疾病,更是关于自我照顾、健康检查。」在最后一课,妇女一起手工製作布卫生巾,表现出很大兴趣,还有人主动问有否範本。Zoe对她们的踊跃反应相当意外,即场複製範本样式,让她们回家製作。
特设乌都语教材交流
Life Changer横跨5个月、一连4节的工作坊已经结束,Zoe希望日后可再获资助重推计划,既然手上已有乌都语教材,相信下次準备工夫可更轻省。Asima负责为教材翻译成乌都语,以最熟悉的语言,与少数族裔妇女谈论月经话题。她有使用网上翻译工具,但有些词语具不同意思,所以不能直接应用翻译结果,需要人手修改。
更重要的是,来自不同地区的巴基斯坦妇女各有各方言,如果教育水平较低,可能不认识部分词语。Asfa建议Asima翻译得愈简单愈好,受访时她说起自身经历,「有次我去看医生,看到一张乌都语单张,但连我都看不明白」。有效沟通不止是翻译,也要照顾受众能否接收。像月经的英文可以是menstruation或period,Asfa说乌都语的「月经」有3个词语表达,她们选择其中两个在教材交替使用。当然「月亮杯」如此新颖的词语并无乌都语说法,她们教学时只能以英文单字称呼。
每次为不同群组设计月经教育活动,Zoe总尝试度身订做,譬如这次以乌都语与少数族裔妇女交流,而以往曾面对具特殊学习需要的学生,则设计多图像的小册子。教材固然重要,但就月经这个曾是或仍是禁忌的话题,坦诚交流的氛围也不能缺少。「我们(课堂中)总有一些理论、专业术语,但(有关月经的)生活经验是完全不同,有很多的情绪,身体状况有高低起伏,我们需要一个安全空间去讨论。」
文˙ 朱令筠
{ 图 } 廖凯霖、受访者提供
{ 美术 } 朱劲培
{ 编辑 } 林晓慧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