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癌筛检可个人化 北医研究证实有方法判知罹癌风险

时间:2024-09-17 18:00:15点击:65健康

【NOW健康 陈郁茹/台北报导】大肠癌高居112年国人十大癌症死因第3名,为了帮助国人远离疾病风险,国内公费提供50至74岁每2年1次粪便潜血筛检。台北医学大学研究团队发表最新研究指出,透过粪便潜血浓度可精準预测大肠癌发生及死亡风险,潜血浓度越高者应儘快接受大肠镜检查或缩短筛检间隔,浓度较低者则可考虑延长筛检间隔时间。

粪便潜血浓度高 增加肠癌罹患风险

这项研究是由北医大口腔医学院副院长陈立昇及教授严明芳率领的团队,针对国内逾350万名50至74岁的民众,长期追蹤是否得到大肠肿瘤或死亡等资讯,透过大数据分析确定不同粪便潜血浓度对大肠癌风险的具体影响,

陈立昇表示,粪便潜血向来以特定浓度切点(如大于20ug/g以上)视为罹癌高危险群,接受大肠镜检后会有一半比例有息肉,5分之1会有进展***肉,及20分之1的机会会有大肠癌。

研究中指出,低风险族群可延长筛检间隔时间,进而减少肠镜检查次数,避免伪阳性、出血或穿孔等潜在的不良反应,而对于高风险族群,则可更精準的建议增加筛检频率,以达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的成效,同时能使医疗资源更有效配置,而研究成果今年5月也发表于JAMA Oncology(美国医学会杂誌-肿瘤学卷)。

个人化筛检优化医疗分配 提供大肠癌精準治疗新策略

虽然每2年1次粪便潜血免疫法筛检,已证实可有效降低晚期大肠癌发生风险达29%,降低大肠癌死亡风险效益达35%,北医此项研究却强调了个人化粪便潜血浓度筛检大肠癌的可行性。陈立昇认为,医师可根据粪便潜血的浓度判断是否需调整筛检间隔时间,不再侷限于固定的每年1次或2年1次,让大肠癌筛检个人化。

北医大研究团队分析,若与2年1次粪便潜血免疫法有相同的筛检效益下,个人化粪便潜血浓度筛检策略,可有效地减少49%的粪便免疫化学法检测及28%的大肠镜检查次数,不仅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减少不必要的检查次数及风险,同时也确保高风险族群能更及时获得必要的检查及治疗,为未来大肠癌精準医疗提供可行的方向。

# 首图来源/Freepi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