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急诊「流感」的眉眉角角
最近儿科急诊就是以肠病毒、流感、腺病毒及副流感的病人居多,而流感的病人也渐渐地增多。
因此疾管署提醒,随着时序入冬,已进入呼吸道病毒活跃时期。
尚未接种流感疫苗之公费对象,尤其是65岁以上长者与学龄前幼儿等感染流感后易发生严重併发症之高风险族群,应儘速完成接种。
先听我讲个故事….
小明是个17岁的男孩。
几年前的1月17日;
这天早上,小明突然发高烧,还伴有咳嗽、咽喉痛、头痛。
家人赶紧带他去诊所就医,诊所医师检测了A流抗原,结果是阴性,于是医师先开了退烧药给小明,请他回家服用,并请家长协助观察。
1月19日;
小明早上起床后,精神状态变差了,一直想睡觉,出现口齿不清,站立不稳,走路也走不稳。
爸爸、妈妈被这景象吓坏了,急忙把小明送到儿科急诊。
小明到儿科急诊后,检伤资料显示:T 39.0℃,P 112次/分,R 22次/分,BP 90/60mmHg,昏迷指数12分。
但小明意识不清的情形加重,并且在急诊室裏出现抽搐,运动、感觉功能障碍,因此儿科急诊医师当下立即将小明转到小儿加护病房治疗。
住院后,小明A型流感快筛阳性,核磁共振检查结果是急性坏死性脑病变。
所幸小明经过2星期多的密集治疗后,顺利住院并神经科门诊追蹤。
最后诊断是是A型流感(H3N2)相关性脑病变/脑炎( IAE)。
「流感病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所引起。
流感病毒是一种RNA病毒,属于正黏液病毒科 (Orthomyxoviruses),根据病毒内部的核蛋白和基质蛋白抗原性的不同,我们常见的是A型、B型流感病毒。
A型流感病毒依其表面的2种重要抗原-血球凝集素(H)和神经胺酸酶(N)的不同组合,分为多种亚型,例如H1N1、H3N2等。
B型流感病毒则分为2种亚型(Yamagata系和Victoria系)。
儿童在流感流行季节通常是易感人群,是流感病毒传播链中的重要环节,特别是在学校、托儿所及幼儿园等集体环境中传播较为频繁。
流行性感冒典型症状包括发烧、咳嗽、喉咙痛、流鼻水、肌肉疼痛、头痛和疲倦。
但随着年纪大小会有不同的表现。
0~3岁儿童,流感的症状不典型,可能表现出食慾不振、易哭闹、呼吸急促等症状。
3~6岁儿童多表现为明显的发烧、咳嗽和喉咙痛,活动较平常减少。
6岁以上儿童症状接近成人,可能出现寒颤、高烧,全身症状(肌肉酸痛、疲倦等)较明显。
「儿童流感比较担心的是併发症!」
流感除了在上呼吸道造成感染外,另在部份儿童病人造成呼吸,心血管, 神经系统或是继发性的细菌感染併发症。
以流感重症併发神经系统併发症来说,神经系统併发症多在2天内出现,包括流感相关性脑病变/脑炎(IAE)、脑膜炎、脊髓炎、格林-巴利症候群(Guillain-Barre syndrome) (GBS)等。
「流感相关性脑病变/脑炎(IAE)」
IAE是儿童流感病毒感染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IAE 的特点是在流感病毒感染的急性期出现一系列中枢神经系统 (CNS) 功能障碍。
IAE患者在发病初期可出现典型的流感症状,短时间内可出现意识丧失、反覆抽搐、运动或感觉功能障碍等神经系统症状,继而出现脑干衰竭。
儘管 IAE 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细胞激素风暴」假说已被广泛讨论。
这一假设说明流感病毒感染会在宿主生物体中引起炎症反应,从而引发细胞激素的增加。
细胞激素的增加导致细胞激素风暴通过受损的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并引起病变。
此外,相关研究资料还显示,其发病机制与流感病毒直接感染中枢神经系统、神经胶质细胞活化、代谢紊乱、遗传因素和病毒突变等有关。
IAE在5岁以下儿童最为多见,且年龄小的患者普遍预后较差。
虽然在省内,流感重症併发神经系统併发症的发生机率并不高,但还是提醒第一线医师及家长注意。
目前「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及其严重併发症最有效的方法。
疫苗可显着降低得到流感及其严重併发症的风险。
●吴昌腾/林口长庚医院儿童一般医学科/儿科急诊/儿童急重症医学
●本文获授权,转载自《来讲儿科急诊的543-吴昌腾医师 》粉专
●以上言论不代表东森新闻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