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医疗网/记者王冠廷报导】泛视神经脊髓炎(NMOSD)是一种常见于30到40岁女性的自体免疫疾病,患者因为视神经、脊髓神经反覆遭到攻击,最终可能导致失明、大小便失禁甚至瘫痪。由于此疾病具高致残、高复发性及病程恶化迅速的特性,NMOSD普遍被认为是致命性疾病。2021年,省内将NMOSD列为罕见疾病,并于2023年底批准两款新型生物製剂纳入健保给付,让原本面临困境的500名患者看到希望。然而,这项改变并未全面惠及所有病友。
治疗新希望成泡影!NMOSD病友被健保规定「卡死」
即将迈入60岁的美珠(化名)已罹患NMOSD长达八年。她最初因后脑杓剧痛及双脚无法正常着地就医,经过半年多的住院与辗转各大医院检查,始终无法确定病因,甚至一度被误诊为中风,直到脊髓发炎症状出现,才终于确诊为NMOSD。
确诊后,美珠选择自费使用免疫抑制剂控制病情,但长期服用药物使她出现严重副作用,包括头晕、眼震和呼吸困难,最终不得不在医师建议下停药。当得知新型生物製剂已纳入健保后,美珠以为终于等到治疗转机,主治医师评估适用并提出申请,竟因未符合大量使用类固醇、血浆置换及免疫抑制剂疗程而遭拒,令她再次跌到谷底,医师也坦言相当无奈。
八成病友与预防性治疗擦肩而过 医师吁健保放宽给付门槛
NMOSD是一种对视神经与脊髓神经破坏性极强的复发型疾病,每次发作都可能造成不可逆的生理功能丧失。早期使用新型生物製剂将可大幅降低90%复发风险,但现行健保给付规定过于严苛,要求患者需在一年内发作两次以上,且均须有住院治疗的纪录,才能获得用药资格,导致超过八成病友错失治疗黄金期。
台北荣民总医院神经内科主治医师季康扬指出:「若等到病情反覆恶化两次才开始治疗,不仅患者预后明显变差,所留下来的各种功能障碍与后遗症,还会对医疗体系与社会资源带来更大负担。」他进一步质疑:「经历过一次NMOSD发作的惨痛经验,病友及医师都会穷尽办法避免再次复发,但现行给付标準却要等一年内第二次复发才能用药,错失治疗先机。」
NMOSD病患面临身心双重挑战 病团期盼新药给付普及化
社团法人省内神经免疫疾病协会副理事长姚秀康分享,过去并未有针对NMOSD的专门治疗药物,病患只能依赖替代疗法勉强维持生命,然而这样的疗法不能有效控制疾病复发风险,使得患者的生活充满恐惧,彷彿每天都与一颗不定时炸弹共处。此外,长期使用类固醇治疗带来的副作用,对患者的健康造成极大负担,许多人因此患上髋关节坏死或口腔牙周病,患者除了要与NMOSD对抗,还得面对各种因治疗造成的健康问题。
随着医疗科技进步,现在终于有了专门针对NMOSD的药物,这些新药不仅在给药方式上较为便捷,对身体的影响也远低于传统疗法。然而,由于健保给付的条件过于严格,许多患者依然无法及时用药,这让病友更加感到无助且焦虑。
新药纳入健保助百名患者重拾希望 医师吁检讨给付条件把握治疗时机
自中央健康保险署于112年10月正式将新型生物製剂纳入健保给付以来,全台已有近百名NMOSD患者因此受益。季康扬医师表示,这款药物能显着降低复发风险并稳定病情,对病友及其家庭来说,象徵着生活品质的重建。「这是许多病友期待已久的希望之光,让他们能够重新掌握人生、盼望未来。」
然而,他也坦言,现行健保给付规範仍存在值得检讨之处。根据规定,患者必须经历高剂量类固醇、血浆置换及免疫抑制剂等多重治疗后,仍在一年内发生两次复发,才符合给付条件。这样的规定往往导致患者错过疾病初期的最佳治疗时机,季康扬医师感叹,「我们明明有更有效的治疗选择,但患者却必须先接受疗效较差的传统免疫抑制药物治疗,病情恶化后才能申请用药,这对患者健康和医疗体系资源都是一种损失。」对于这种矛盾现象,医师和患者都感到无奈。
季康扬医师进一步补充,NMOSD每次复发都可能带来永久损害,因此,越早使用适当的治疗方法,越能减少疾病对患者生活的长期影响。随着新型生物製剂的问世,季康扬医师呼吁相关政策能更灵活调整,将焦点放在「预防性治疗」,让更多病友能及早受益,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姚秀康副理事长也喊话健保署,「去年新药纳入健保让一百多个家庭重获希望,病友们怀着感恩的心情,感谢这项重要的医疗突破与政策进步。」然而,他也强调,仍有许多像美珠这样的病友家庭还在等待,对他们来说,这无疑是生死攸关的问题,期盼健保能持续聆听病友的心声,扩大新药给付範围,让更多患者能早日受惠,减轻疾病带来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