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养生这样做!中医师推荐养生 5 法预防寒冷诱发疾病

时间:2024-12-06 14:59:44点击:59健康

大雪是冬天的第 3 个节气,古书所云:「时积阴为雪,至此栗烈而大,过于小雪,故名大雪」。意指到了这个节气,寒意渐浓,人们的生活起居和健康状况也受到影响,因此,如何顺应大雪节气的变化进行保养,变得尤为重要。

中医师陈柏太表示,省内地处于亚热带,虽然不会看见大雪纷飞,但仍可以感受到气温的变化。在气温骤降的时候,如果身体内在气血无法抵御寒气的刺激,就容易产生一系列因为寒冷引起的健康问题。

除了容易有感冒、气管炎等呼吸道疾病,也易有高血压、心脏病、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频尿、尿急等泌尿道疾病;以及筋骨关节方面的疾病,年长者经常在此时感到关节僵硬、疼痛。

以中医观点来看,大雪时应注意风邪、寒邪的侵入。而人体的头、胸、腹、脚最容易受寒邪侵袭。中医师庄可钧提到,天气寒冷会使血管收缩,人会出现头痛、头晕等症状。

对于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来说,寒冷很容易诱发和加重脑血管疾病;同时风寒侵入人体胸部和腹部之后,易折伤体内阳气从而引发心脏病;此外,寒气还会诱发胃肠疾病的发生。

庄可钧说,脚部离心脏最远,血液供应慢而少,皮下脂肪层较薄,保暖性较差,一旦受寒会反射性地引起呼吸道黏膜毛细血管收缩,使抵抗力下降导致上呼吸道感染。

陈柏太建议,大雪节气期间,人体的阳气容易受损,《黄帝内经》有言:「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因此,养生的重点在于避寒保暖,以防寒气侵袭。以下是几个保养建议:

食补祛寒

从养生学的角度看,建议食用温热、滋补的食物来对抗寒冷,同时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使寒性体质获得改善,可以食用像是姜母鸭、羊肉炉、麻油鸡、药炖排骨汤等,也别忘了多吃当令的根茎类蔬菜、雪菜汤、红薯粥等高纤食物。

陈柏太进一步说明,略带辛辣刺激的葱、姜、韭菜、洋葱、咖哩等辛香料也能驱寒暖身、改善手脚冰冷,但不是每种体质都合适吃这些较燥热的食物,如果本身体质偏燥,吃多了反而火气上身,不利养生。

陈柏太提醒,由于冬天排汗量少,容易让人忘了喝水,应该要勤补充水分,不能等到口渴才喝,每日建议至少喝足 2000ml 的白开水。

规律运动

陈柏太建议,可进行一些缓和的运动,如瑜伽、太极拳、慢跑等,运动时避免过度流汗,以及因心血管收缩剧烈而诱发心脏疾病,且尽量选择室内运动,以免受凉。另外也可以进行冥想或静坐来调适心情、消除冬季的烦闷低落感。

注意保暖

因室内往往门窗紧闭,而身体最怕剧烈的温差变化,人体的头颈部、腹部、以及足部最易受户外的冷空气侵袭,对于身体较虚弱的年长者更是不利,因此,应针对加强保暖,可视气温穿着厚衣外套、戴帽、穿袜、围围巾。

早睡晚起

庄可钧建议,年长者、患有心血管疾病患者等,清晨出门时,最好戴帽子保暖。晚上最晚 11 点入睡,早晨则等太阳出来后再起床,让身体得到良好的休息,补养阴气、避免损耗阳气。

陈柏太提醒,忌熬夜,早睡避寒,增加睡眠时间,以涵养人体的阴阳气、达到养精蓄锐的目的;户外活动最好等日出后再进行,避免在天气寒冷的状况下,造成身体危害。

穴道按摩

用双手拇指按压风池穴,每次 3〜5 分钟。风池穴位于颈部两侧,能够驱寒解表、预防感冒,并且有效缓解头痛、颈部僵硬等不适。每日按压足三里穴 5 分钟,此穴位于膝盖下方四指宽、肌肉肥厚处,能够补益脾胃、促进脾胃功能,增强脾胃对于风寒的抵御能力。

文 / 黄慧玫、图 / 杨绍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