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人都喜欢听好听的话,很少有人能够接受别人的批评,面对批评该保持怎样的心态?韩国专业心理谘商师金允那于《我为什么老是说这种话?》一书中,揭露「习惯性口头禅」对自身的影响,卡住自己的不是外在环境,而是一再重複的相同模式,只要理解为何老是说同样的话,就能突破一再陷入的人生困境。以下为原书摘文:
困在他人导向剧本中
我讨厌听到别人说我坏话。当我的努力得不到认同、听到有人在背地议论我能力不足,或者被人不明就里地误会时,我一定会感到伤心和委屈。
困在他人导向剧本的人,总是对别人的批评特别敏感。他们会用力撢去衣服上不存在的灰尘,双手环抱在胸前,像是把批评放在心上,而不是把手***口袋当作没这回事。得不到认同本身就不仅令人难过了,这样的人还会把问题放大,认为一定是自己不够完美。
他人导向的人要是得不到期待的评价,首先会否定一切,认为哪里出了问题,甚至大发雷霆,不断逼迫自己做些什么,以此证明对方的想法是错的。然而,我们必须知道的一点是,这么做的话,等于是把时间大量消耗在满足他人的需求上。
想要转换到内在导向剧本,就必须适当过滤他人的意见和劝告。这不是要你置之不理,而是希望你不要为了逃避现实让自己精疲力尽,或是耗费太多的时间精力推翻他人的评价。
不该将批判性回馈照单全收
大概是在我快30岁的时候,我第一次在一家大企业举办研习课程,能够登台演讲,某种程度上算是一种里程碑。我的工作残酷的一面就是,授课结束后马上就得接受评价,看我能拿到满分5分中的几分,那天的演讲也不例外。
共同授课的前辈交给我一份回馈单,上面有我的得分和评语。「我真的有这么差劲吗?」看完之后,我不禁这么怀疑,因为这是我不愿意承认的结果。「年纪太小还不太懂的样子」、「强迫参与互动,觉得不太舒服」、「前一节课的讲师比较好」等等评语,狠狠地搧了我好几个耳光。
好几个晚上我都难以成眠,我为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感到愧疚,担心前辈会怎么看我而瑟瑟发抖,也一直觉得胸口疼痛、消化不良,甚至连其他的课也不想上了。
那天的课只是众多课程之一,也是我第一次尝试的主题。虽然我已经有多年的演讲经验,但从来没在大企业举办过相关主题的研习课程。就算我在其他讲座上一直都收过不少好评,然而一旦落入他人导向的陷阱中,再多好评也无济于事。
从这件事情中,我领悟到了一点,那就是不该将他人批判性的回馈照单全收。如果不能正确切割自己应当负责的部分,就会在他人导向剧本的漩涡里拚命挣扎,直到最后厌倦一切,一走了之。
把时间活用在自我成长上
首先,如果有人对你说了不中听的话,就应该把其中的一半还给对方。我们或许认为忠言逆耳是很自然的,但你可以当成对方是为了自我满足才这么说。
在意我年纪的人,想要的是经验丰富的讲师;因为被迫参与互动而感到不舒服的人,其实希望讲师让他坐在原地,不要管他。知道他们实际的想法以后,你就没必要把他们的不满当成自己的责任,而是应该物归原主才对。
这么一来,问题就只剩下一半了。接下来你可以把现在还做不到的事情,再删去一半。在我收到的反馈中,经验和经历不足是事实没错,但这不是我夜不成寐一蹴可几的。所以,先不理会这部分的意见才是正确的作法。
好,现在只剩下四分之一了,这就是我们可以花时间努力的事情。这当中一定有我也赞同、对我有帮助,以及我能做到的事情。那时的我,一心想把事情做好,结果却越发焦躁。不仅说话的速度变快,还迫不及待提出问题。只要一紧张,我的声音就变得更大声、更尖锐刺耳。
我花了很多时间,寻找今后改善自己演讲的其他方案。我练习了先以深呼吸缓和焦躁,再从容地环视一圈坐在我前面的人,然后露出自在的笑容。在这开场的5分钟里,我可以先计画并準备自己要做什么来适应陌生的环境。
当我被他人的批评压得喘不过气时,连好好站在讲台上都很困难,因为感觉台下的人似乎在说我没有资格上台授课,我灰心到不知道自己能否继续这份工作。但是,自从我开始按照上述方式练习,上了几次课之后,拿在手上的麦克风也感觉轻省多了。
假设我们本来是一座完美的雕像,最开始也只是一团石膏,没有具体的型态。如果浪费大把时间在意这些随口说说的批评,等于是任由他人东一槌、西一槌地敲敲打打,最后我们只能拿着凿子,按照各人各自的期待勉强下手雕刻。如此一来,不仅无法展现独具魅力的自我风格,也会毁了这座雕像。
凿子和槌子都握在你的手上,哪里要切割、哪里要雕琢,都该由你自己来决定。他人的批评有时像一块磁铁,千万不要被吸过去。当我们卸下不属于自己的包袱,就可以把时间活用在自我成长上。
(本文摘自/我为什么老是说这种话?:从改变所说的话开始,走出一再重複的人生困境/好人出版)
欢迎加入《优活健康网》line好友,更多医疗新知抢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