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终,不少人开始準备大扫除,面对堆积如山的物品、衣柜里尘封已久的衣服,总想着「以后可能用得到」,到底哪些东西该丢、哪些不该丢?常让人不知从何整理。医师指出,囤积情况若严重影响生活,如空间受限、家具难以使用,恐是患上「囤积症」的警讯,建议採用小步渐进、3箱分类、一进一出等方式改善,若成效不彰则可寻求专业协助。
振芝心身医学诊所医师周呈叡表示,囤积症的成因相当複杂,往往不是单一因素就能造成,相反的,囤积症是多重因素交织而成的结果,其中与过去创伤所造成的心理因素、对环境的不安全感有主要关係。
囤积行为背后的心理因素
周呈叡指出:「从心理层面来看,重大的失落经验常是触发囤积行为的关键点,例如有些患者在失去至亲后,会开始执着地保存对方的遗物,透过实体物品来维持与逝者的连结关係。」
此外,创伤经验也同样可能诱发囤积症的养成。周呈叡说明,例如曾经历过经济低潮的人,可能会因为对未来缺乏安全感,而开始过度囤积物品,藉此来降低对未知的担忧。而对于长者来说,囤积症可能是认知功能退化的一种表现,因难以辨识物品是否还有保留的价值,决策能力退化难以下决定丢弃,因此持续堆积物品在家中,影响生活甚至于影响家人。
3招避免囤积症恶化
周呈叡指出,当囤积症严重时不仅将影响个人生活品质,更可能危及到健康安全,要避免甚至克服囤积症,可以先从自我改善开始,建议可採用以下3方式:
- 从「小步渐进」开始:从每天固定拨出10到15分钟进行整理,从最不具情感连结的物品下手,例如过期的传单或报纸。
- 使用「三箱法则」:準备「保留」、「捐赠」、「丢弃」3个箱子来分类物品,对于具有纪念价值的物品,不妨以拍照方式保存回忆,适时放手实体物品。
- 建立「一进一出」原则:在购入1件新物品时,就处理掉1件旧物品,这样就能避免物品持续囤积。
若上述提到的自我改善方式成效不彰,周呈叡呼吁,可寻求心理专业的协助,心理师会採用认知行为治疗,帮助患者探索并改变对物品的不合理想法,同时也会採用暴露反应预防疗法,协助患者逐步面对丢弃物品时的焦虑感,进而达到症状缓解。
此外,对于严重囤积症的患者来说,也可以用药物来辅助治疗。周呈叡补充,医师会衡量患者情况,开立服用血清素回收抑制剂(SSRI)等口服抗忧郁抗焦虑药物,对于逐步改善病情也会有帮助。
欢迎加入《优活健康网》line好友,更多医疗新知抢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