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陈玠宇(国泰综合医院心血管中心主治医师)
82岁黄奶奶,平常有三高问题,虽然在诊所有拿慢性三高的药物,但时常有漏吃或忘记吃的问题,以前收到Line讯息说:「年纪愈大血压可以容忍愈高,年龄加上80,以为这是可容忍的血压範围」便不以为意,平常血压往往飙破160。
某次半夜起床上厕所时,忽然胸痛、冒冷汗,几近晕厥,被家人紧急送医治疗,检查发现竟是急性心肌梗塞发作,经紧急心导管支架手术处理,以及严格控制血压、血脂及血糖,终于恢复稳定的生活,经过这次事件,黄奶奶再也不敢胡乱听信网路谣言,往后都遵从医嘱乖乖吃药。
省内成人高血压盛行率高
高血压又称作「隐形的杀手」,省内成年人平均每4人就有1人患有高血压,病人往往暴露在风险当中而不自知,正常人的血压收缩压应小于120毫米汞柱且舒张压应小于80毫米汞柱(两者皆须达标);若诊间量测收缩压超过140毫米汞柱或者舒张压超过90毫米汞柱即为高血压,若介于中间者则称作血压偏高或高血压前期。
若平日在家有量血压的习惯,根据欧洲及美国最新的标準,居家平均血压超过135/85毫米汞柱(欧洲)或130/80毫米汞柱(美国),亦即为高血压。省内高血压学会及心脏医学会建议量测血压应把握基本「722原则」:1週量7天,每天量早晚2回,每回量2次(每次间隔1分钟),若有心律不整则需每回量三次。
白袍性高血压及隐匿性高血压
另外,常常被民众忽略的高血压危机为:白袍性高血压及隐匿性高血压。民众往往以为至医院量测到高血压即为白袍性高血压,却忽略了潜藏的动脉硬化危机,根据统计其心血管风险会增加约2至4成;隐匿性高血压则为医院量测血压正常,但居家血压却偏高,其心血管风险更甚,增加约2倍。
依据过往文献统计,控制好高血压可使心血管死亡风险减少2成,脑中风风险减少4成,心脏衰竭风险减少5成,因此,控制好血压成为当今刻不容缓的议题。
血压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下才正常
在血压控制标準的次级预防方面,应将血压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下,某些高风险族群甚至必须更严格控制收缩压在120毫米汞柱以下,除非是初级预防或近期发生中风病患则控制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下,但若有在服用抗凝血剂之病患,则维持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下。
有些人不免会担心在年纪较大的老人家,是否血压控制亦须如此严格,根据近期跨国多中心研究针对60~80岁华裔族群,若血压控制在110~130毫米汞柱,对比130~150毫米汞柱,发现严格控制血压可减少近3成的心血管事件风险。
降压药得吃一辈子?
此外,民众最常询问的问题即是吃了血压药是否就要吃一辈子,此关键取决于自身生活习惯及饮食是否能有效调整,指引建议:每减少1克钠盐摄取,平均可减少收缩压2.5毫米汞柱;每减重1公斤,可减少收缩压1毫米汞柱;得舒饮食(DASH,多蔬果、少脂肪)可减少收缩压10至12毫米汞柱。
而规律运动可减少收缩压3至7毫米汞柱;减少酒精摄取可减少收缩压2至4毫米汞柱;另须戒菸使血压维持稳定,减少浮动。若能达成的标的愈多,当血压降到合理标準範围内,就不见得需一辈子服用药物。
高血压导管治疗后,生活饮食习惯仍应注意
然而有些民众也常有高血压需服用多种药物或即便服药也仍难以控制的困扰,这时便可考虑使用新一代的导管介入性肾动脉交感神经阻断手术,俗称「高血压导管治疗」,此治疗模式类似一般心导管治疗,鼠蹊部打针,隔天即可出院,除了适用于难治型高血压患者外,也适合已併发器官受损患者(如心室肥厚、肾病变、脑中风、心肌梗塞等)、服药顺从性差、服药有严重副作用、次发性高血压治疗但血压仍未达标之患者(如原发性高醛固酮症)。
根据美国最新研究显示,光导管治疗未服药的情况下,患者诊间血压平均下降近10毫米汞柱,且可使日常血压维持平稳、减少浮动,省内目前已执行约300例的高血压导管治疗,成效良好,当中发现部分患者甚至血压下降超过20至30毫米汞柱,摆脱药物束缚,维持长期稳定的控压效果。
高血压併发症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一旦当严重併发症产生时,往往病患已发生心肌梗塞或中风,甚至死亡。平常养成规律量血压的习惯,一旦发现血压上升无法在短时间内回复,需适时辅以药物控制,并调整生活型态及饮食,若有需要,现在有高血压导管治疗可选择。
(图片来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阅读:
·健检才知道有高血压!医点名「6原因」都会害血压高 耳鸣、两肩痠痛当心
·量血压要用右手还是左手? 专家曝「6个NG行为」:多数人都做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