脖子痛以为落枕?4症状当心是斜颈症,难根治还会衍生忧郁症

时间:2024-12-04 17:59:25点击:134健康
脖子痛以为落枕?4症状当心是斜颈症,难根治还会衍生忧郁症

不少人有落枕脖子难转、疼痛且僵硬的经验,但如果症状经休息难以缓解,应怀疑是「斜颈症」作祟。斜颈症因难诊断也难治,多数患者得花上4~6年时间才确诊。期间还可能因疼痛及外观问题影响日常生活,导致社交退缩或罹患忧郁症及焦虑症。

一名40多岁中年女性,因脖子歪斜、僵硬、斜着频点头等,非常困扰。除了疼痛、担忧他人眼光之外,上班时也必须不断调整姿势,才有办法将头维持在电脑萤幕前。甚至因为脖子歪斜、骑车不稳,好几次差点出车祸。直到辗转到神经内科就诊,才成功诊断出斜颈症,现在定期施打肉毒桿菌素放鬆过紧的颈部肌肉。

落枕脖子卡、歪一边,是许多民众曾有过的经验,但若脖子长期歪斜、不自主晃动或转动,且合併疼痛,就要怀疑可能是罹患斜颈症,应尽速至复健科或神经内科就医。

省内神经复健医学会理事陈智光表示,斜颈症属颈部肌张力不全,是局部肌张力不全症中最常见的形式。典型表现是颈部水平扭转,也可能以颈部歪一侧、颈部向下弯曲、颈部向上等方式呈现。不少患者也可能混合出现,一下是水平扭转、一下是歪斜一侧,症状呈现不仅因人而异,更有可能因时间与压力而产生变化。

斜颈症难找病因,患者平均花4年以上才确诊

肌张力不全症是第三常见的动作障碍疾病,仅次于原发性颤抖症与巴金森氏症。不过,不少患者在开始出现颈部肌肉紧缩、疼痛、僵硬的症状时,多半会以为是姿势不正确导致或落枕,不会联想到是斜颈症上身。

陈智光指出,不少人的头摆位可能没那么正,就像去照相馆拍照,自己可能以为坐正挺胸,但还是被摄影师提醒该往左或往右一点。斜颈症患者起先可能是因颈部退化、高低肩或视觉(如斜视等)上的问题造成连颈带头一起歪,之后连带影响颈部肌肉的控制,间接造成斜颈症。

斜颈症患者常见40岁后发病,且女性患者多于男性,平均须花4~6年才能确诊。图片来源 / 康健编辑部

其他成因还有像是颈部肌肉挛缩、单侧胸锁乳突肌过短或受伤等,导致患部肌肉出现沾黏难以顺利活动,可分为「遗传性」、「后天性」及「特发性」3类。

遗传性部分,科学家已找到至少15个与肌张力不全有关的基因,但这类型的斜颈症多为其他遗传性疾病的症状之一;后天性为新生儿生产过程中造成的伤害、感染,或对胃药及精神科药物反应,也可能是外伤或中风造成脑部不正常放电等;特发性斜颈则为不明原因造成肌肉无法控制,不少患者即属此类。

《Movement Disorder》期刊研究指出,斜颈症对生理及心理的影响,不亚于巴金森氏症或中风。患者常见40岁后发病,平均确诊年龄为42岁,女性发生斜颈症的机率高出男性2倍左右,但无论性别、各年龄层,都有可能出现相关症状。且因早期症状多半不明确,诊断不易,容易延误就医或在各科周旋,患者平均须4~6年才能获得正确诊断。

患者疼痛身心受影响,肉毒桿菌素来帮忙

不少患者出现颈部肌肉不正常痉挛时,多半会先自行按摩,或至复健诊所进行针灸或牵引(拉脖子)。短期可能有效,但如果没有找出斜颈原因,是治标不治本,久了肌肉还可能过度收缩变得更短更僵硬,治疗更棘手。

斜颈患者因为经常伴随颈部疼痛或不适(占91%)、颤抖(71%)、脊椎侧弯(39%)等症状,日常生活也受到不小冲击。如体力下降、平衡与距离感变差、情绪低落等,也可能因担心斜颈外观遭人议论而不敢出门或参加聚会,严重影响社交生活,甚至可能出现认知功能受损。

林口长庚纪念医院神经内科部副部主任吴逸如表示,面对可能的斜颈症患者,必须先进行鉴别诊断,排除其他可能的疾病,才能确认是否为斜颈症。诊间常看到患者合併忧郁与焦虑症状,而这类症状的出现,也会让斜颈症症状变得更厉害。

不过部分患者可以凭着碰触下巴、脸颊或靠在墙上这种「感觉回馈」的方式,让斜颈的症状稍微改善。但因一般人难以理解为何患者有时光靠触摸,就可以将原本歪斜的脖子调回正常状态,导致常被误以为是没病装病。吴逸如说,靠触摸恢复仅属短暂现象,斜颈症仍应尽速就医。

图片来源 / 康健编辑部

斜颈症目前难以完全治癒,多以避免不正确姿势发生、减缓痉挛及减少疼痛等症状缓解治疗为主。一般会选择「口服药物」、「肉毒桿菌素注射」、「手术」或「脑深层刺激术」4种治疗方法。吴逸如指出,口服药物多为肌肉鬆弛剂,因作用于全身,难针对单一区域进行调整,患者服药后,也容易出现昏昏欲睡或口乾等副作用。

现阶段治疗斜颈症以局部肉毒桿菌素注射为首选,若能配合药物组合治疗效果更佳。肉毒桿菌素属神经肌肉阻断剂,直接作用于神经与肌肉交接处,抑制原本过紧的肌肉持续收缩,改善患者疼痛、颈部歪斜及僵硬等症状。

临床上,施打6週后效果普遍不错,但因肉毒桿菌素效果有时间限制,2~3个月后必须再次施打。若患者经肉毒桿菌素注射与药物治疗,效果仍不理想,则可能考虑侵入性手术及脑深层刺激术,但这两种方法也有其限制与副作用,须经医师谨慎评估。

斜颈症常伴患者终生,如何与之共存?

目前健保给付斜颈症患者1年可打3次150单位的肉毒桿菌素治疗。不过因每个患者状况不同,每一次施打的肌肉及注射量也会有差异,医师必须针对该次情况进行个人化精準治疗。

吴逸如建议,患者在施打肉毒桿菌素后,可在接下来的2~3个月期间搭配复健,尽量让脖子的肌肉伸展,强化原本较弱的肌肉。若情况允许,患者也可以配戴护颈圈等护具,让颈部维持良好姿势,加强整体治疗效果。另外,刚施打完肉毒桿菌素,为避免影响药效,若希望透过热敷缓解肌肉紧绷,应间隔几个月后再开始热敷。

虽然斜颈症目前被视为难以根治的疾病,但找到对的治疗方法搭配复健,仍有机会大幅度缓解症状。过程中,亲友的支持及鼓励也能达到「陪伴」的效果,让患者在对抗斜颈症这条漫漫长路上,过得较为轻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