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天然保健食品不等于无害!医揭6大保健食品可能伤肝

时间:2024-12-04 05:59:19点击:109健康
纯天然保健食品不等于无害!医揭6大保健食品可能伤肝

相信很多人一定有疑惑,为什么肝脏发炎时医师都会建议暂停使用保健食品跟中草药,尤其是符合时间序列的那种。比如说:被发现肝指数异常前,吃了某瓶红麴之类的?

许多人在肝脏发炎时会听到医师建议暂停使用保健食品和中草药,特别是那些与发炎时间相吻合的产品,例如在肝指数异常前,刚开始服用的红麴、姜黄、儿茶素等。

然而,这种建议常让病人感到困惑,因为他们认为保健食品应该是在生病时帮助身体恢复。更有些人认为纯天然的产品更安全无害,长期使用甚至能「治本」。此外,许多病人也质疑:既然某些保健食品已通过健康食品认证,为何仍可能成为肝脏发炎的原因?

健康食品是法律名词,不能宣称保健功效

首先,我们必须理解「保健食品」的法规定位。在省内,根据《药事法》第69条规定,非药物不得宣称疗效。而根据《健康食品管理法》,「健康食品」是法律名词,指的是具有保健功效,且经科学证据证实的食品,但并不以治疗或矫正疾病为目的。

这意味着,即使某产品取得了「健康食品标章」,它也只能宣称如「免疫调节」之类的功能,而不能声称「提升抵抗力」。如果某产品未取得「健康食品标章」,它在法律上仅属于普通食品,即使坊间称其为「保健食品」,它的宣称效能也仅能限于营养补充,甚至连声称保健功效都是违法的。

健保食品不具「药力」不能治病

例如,某些「保健食品」声称可以「提升抵抗力」、「顾眼睛」、「减肥瘦身」等,这些都是不合法的夸大广告。即便是「健康食品」,能宣称的也仅限于胃肠道功能改善、调节血脂、护肝、骨质保健、免疫调节、辅助调整过敏体质、不易形成体脂肪、调节血糖、辅助调节血压、抗疲劳、延缓衰老、促进铁可利用率、牙齿保健等辅助性、调节性及保健性的功能,绝不能宣称有治疗效果。

因此,从「药力」的角度来看,药品的效力大于健康食品,而健康食品又强于一般保健食品。如果你已经生病,医师通常会建议使用药品进行治疗;而若是处于亚健康状态,使用健康食品作为保健也未尝不可。然而,若在已生病的情况下,拒绝药品而选择以保健食品进行调理,医师通常会持反对意见。

天然尚好?医:不等于无害

接着,我们来谈谈所谓「纯天然」的保健食品。许多病人会拿出包装精美、标榜「纯天然」的保健食品,试图说服医师这个多吃也没有害处。然而,这些产品从原料到最终成品,往往经过提取、消毒、提炼、乾燥、包装等多道製程,早已非「纯天然」。即便原料来自天然来源,进入人体的已经是经过加工处理的产物。

此外,天然的东西并不代表无害,例如某些蘑菇虽然是天然生长,但误食还是会致命。那么,为何大家会认为「纯天然」的保健食品就绝对安全呢?两个经典的例子可以说明这一点:一个是儿茶素,另一个是红麴。

研究:儿茶素剂量过高会导致毒性

儿茶素因为被发现有抗氧化的功效,所以是保健食品中的常见成分。然而,早在实验阶段,科学家便发现儿茶素可能引发肝细胞坏死,导致肝毒性,进而损害肝功能,其致毒风险主要与剂量及使用者的体质有关。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若从营养补充品摄取,每日摄取超过800毫克可能存在健康风险,而省内的法规要求每日摄取上限不得超过300毫克。

可是,每个人的体质不同,相同剂量时有些人没事,而另一些人却可能出现问题。因此,当医师发现病人肝指数异常而要求暂停营养补充品的使用,其实是非常合理的预防措施。

红麴成份类statin,存在肝功能异常风险

红麴的例子则更具代表性。红麴因含有类似statin(常用于降胆固醇的药物)的活性成分,能帮助降低胆固醇,因此常被製成调节血脂的健康食品。然而,由于其成分与降胆固醇药物相似,使用时同样存在肌肉疼痛、横纹肌溶解症及肝功能异常的风险。

此外,过去红麴产品曾因製程遭青霉菌污染,导致「软毛青霉酸」的存在,使得某些使用者出现肾脏问题。这些风险并不意味着所有红麴产品都一定会伤害肝肾,而是提醒我们,在使用健康食品或保健食品时,不应抱持过度乐观的态度。

美国医学期刊揭露 6种潜在肝毒性植物

美国药物性肝损伤网络(DILIN)是一个多中心的观察性研究,收集和分析由于各种药物及草药和膳食补充剂(HDSs)引起肝毒性的患者数据。DILIN发现由HDS引起的药物性肝损伤(DILI)病例比率从2004至2005年的7%增长到2013至2014年的20%。

而最常与DILI相关的植物产品包括姜黄、Kratom(玛卡麻)、绿茶萃取物(儿茶素)和藤黄果(Garcinia cambogia),这些产品可能引发严重甚至致命的肝损伤。此外,多中心急性肝衰竭研究小组也发现由HDS引起的急性肝衰竭病例比率有所增加,从1998年至2007年的12.4%上升到2007年至2015年的21.1%。

2024年8月发表在《JAMA Network Open》的文章探讨了美国成年人使用6种潜在肝毒性植物的情况,强调HDS使用的增加,以及最常被使用的6种可能肝损伤产品。这6种植物分别是:姜黄或姜黄素(turmeric or curcumin)、绿茶(儿茶素萃取物)(green tea)、藤黄果(garcinia cambogia)、黑升麻(black cohosh)、红麴米(red yeast rice)、阿育吠陀(南非醉茄,印度人蔘)(ashwagandha)。

4种天然植物对健康危害大

前段已经提到过绿茶萃取物(儿茶素)和红麴的肝毒性风险,以下简要介绍其他4种常被使用植物的潜在健康风险。

1. 姜黄或姜黄素(turmeric or curcumin):姜黄是一种广泛使用的天然抗氧化剂,但高剂量或长期使用时,可能导致肝损伤,尤其是在有潜在肝病的情况下。

2. 藤黄果(garcinia cambogia):其中的羟基柠檬酸(hydroxycitric acid, HCA)被认为具有减重效果,但也与肝毒性有关,曾有报告指出其使用者出现急性肝衰竭的案例。

3. 黑升麻(black cohosh):这种植物常用于缓解更年期症状,但近年来有越来越多与肝毒性相关的报告,特别是在长期使用的情况下。

4.阿育吠陀(南非醉茄,印度人蔘)(ashwagandha):在传统医学中被广泛用于平稳情绪、减轻压力和焦虑,但也有报告指出长期使用可能造成肝损伤。

总结来说,保健食品的使用并非越多越好,特别是在已有肝脏问题或其他潜在疾病的情况下。我们日常饮食中已经包含多种成分,再加上保健食品和药物的相互作用,风险更难预测。一旦出现不适症状或检验异常,立即停用并寻求医疗建议才是明智之举。

另对于已经罹患疾病的人群,如果过度依赖保健食品而不接受正规治疗,可能会耽误病情,甚至导致更严重的后果。例如过去的「睡莲精」事件,因夸大疗效导致病人错误相信其能抗癌,最终延误病情而丧命。如果某保健食品真具有治疗效果,那么它应该申请药证,进行科学验证,否则无证产品不应该被赋予过多的期待。

撰稿/好心肝门诊中心副院长及肝胆肠胃科主治医师、台大医院综合诊疗部兼任主治医师林姿伶

*文章内容转载自肝病防治学术基金会好心肝杂誌108期、编辑/邱玉珍、图/巫俊郡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