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张雅筑/综合报导
▲不爱好好刷牙和注重口腔卫生的人注意了,容易蛀牙之外,口腔内的细菌也会提高大肠癌风险!(示意图/资料照)
根据卫福部最新公布2023年我国十大死因统计,第一名依旧是癌症,其中大肠癌持续高居十大癌症的第三名,每年约有6千多人死于大肠癌,其中男性发生率为女性的1.5倍。大肠癌的高风险族群包括:肥胖、抽菸、饮酒、家族病史、发炎性肠道疾病、不健康饮食习惯和缺乏运动。但我国基因权威张家铭医师表示,除了上述的风险因子外,其实口腔里的细菌也与大肠癌有关!
癌症让人闻之色变,其中因为现在人饮食习惯加上不良生活作息和运动量少,导致明显年轻化的大肠癌,根据卫福部最新统计显示,平均每日有47人被诊断出大肠癌,约每31分钟14秒就有一位病患被发现。罹患大肠癌高风险因子之一就是不良的饮食习惯,但大家恐怕不知道,其实口腔的细菌也是致癌关键。
▲基因医师张家铭表示,口腔内的梭形桿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细菌到了肠道后会改变其免疫环境,容易引起发炎,在发炎的环境下,加上先天基因的缺陷,突变的可能大大提高,进而产生癌细胞。(图/张家铭医师授权提供)
台北荣总基因医师张家铭表示,说到口腔大家普遍都会想到口腔癌等,但其实里面的细菌与大肠癌非常有关,特别是一种名为梭形桿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的细菌,它会从口腔一路「旅行」到肠道,并在那里引起健康异常。张家铭医师进一步解释,来自口腔的梭形桿菌会贴在肠细胞上,改变肠道的免疫环境,进而让肠道细胞更容易发炎,而慢性发炎就像是给癌细胞铺路的温床,让那些已经有基因问题的细胞更容易失控。
不仅如此,张家铭医师还表示,这些细菌还能分泌一些毒素,进一步破坏肠道细胞的DNA,推动癌变。在发炎的环境下,加上先天基因的缺陷,医师直言,这会让突变更容易发生,进而产生癌细胞。所以有大肠癌基因造成的先天倾向民众,包括有较高大肠癌多基因风险评分数,或是有APC或MLH1等基因变异的人,张家铭医师提醒:「保持口腔健康就是预防的一大重点!」
▼▲张家铭医师语重心长呼吁大家,除了饮食均衡、良好的生活习惯,口腔的卫生也非常重要,因为乾净的口腔可以预防口腔癌,降低罹患风险。(图/资料照)
定期刷牙、使用牙线和清洁舌苔,大家都以为这是为了预防蛀牙还有保持口腔清新等,事实上也是在防癌!张家铭医师强调,除了上述这些日常口腔保健、清洁外,建议每半年到一年间进行一次口腔暨牙科检查,藉此减少梭形桿菌在口腔中的滋生。另外,医师也建议,在饮食上儘量多吃富含纤维的蔬果和全穀类,可以帮助肠道「清洁」,减少细菌的滋生环境。
▼【祝你健康】不只易得牙周病、缺牙还会「长皱纹」?!牙医曝:很多人不知道!缺牙「5大缺点」牙肉萎缩、关节恐错位!(影片来自YouTube-祝你健康频道,若遭移除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