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示警「1病」死亡率高于癌症!竟是全球第2大流行病 5类人快做「1事」

时间:2024-12-01 11:59:28点击:53健康

记者简浩正/台北报导

医师提醒,髋部骨折患者,一年内的死亡率甚至高于部分癌症。(示意图/资料照片)

▲医师提醒,髋部骨折患者,一年内的死亡率甚至高于部分癌症。(示意图/资料照片)

骨鬆竟成全球第二大流行病!省内将于2025年步入超高龄社会,即每5人就有一位是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随着大量人口老化,骨质疏鬆症已成为全球第二大流行病;省内髋部骨折率更居亚洲首位。骨科医师示警,骨质疏鬆症是一种沉默的疾病,若髋部骨折患者,一年内的死亡率甚至高于部分癌症,鼓励国人进行DXA骨密度检测,以便进一步预防。

内政部表示,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定义,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率达到7%时称为「高龄化社会」,达到14%是「高龄社会」,若达20%则称为「超高龄社会」。而据国发会推估,省内2025年65岁以上人口将突破20%,迈入超高龄社会已是倒数时刻。

根据中华民国骨质疏鬆症学会2023年发表的省内成人骨质疏鬆症防治之指引,约每3名省内女性中就有1位在其一生会遭遇一次脊椎、髋部、肩关节或腕部骨折,男性则约每 5人中有 1 位面临骨折风险,显示骨质疏鬆症对国人健康的严重影响。

学会理事长、高医大附医骨科部主治医师陈崇桓表示,骨质疏鬆症是一种沉默的疾病,许多患者直到骨折后才察觉病情。当发生骨质疏鬆性骨折后往往像骨牌效应,恐引发如褥疮、肺炎、尿道炎和静脉炎等多种感染问题;长期卧床也可能导致营养不良及情绪低落,显着降低生活品质。他说,髋部骨折的致死率甚至高于某些癌症,若未经适当治疗,骨折后3至6个月内再次骨折的风险将增至5倍。

陈崇桓指出,骨质量大约25岁达到巅峰,40岁后逐年流失,尤其是停经后妇女,骨质流失情况更为严重。民众可透过「驼、矮、痛」这三大常见症状自我检测外,65岁以上停经女性、70岁以上男性、长期使用类固醇患者,以及50岁以上曾有骨折史或有骨质疏鬆症危险因子的民众,应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此外抽菸、饮酒、体重过轻等,也会增加罹患骨质疏鬆的风险。

另,根据国际骨质疏鬆基金会(IOF)的统计,髋部骨折患者一年内的死亡率高达20%至24%,远高于许多常见的癌症,并有近80%的患者失去独立生活能力。此外骨质疏鬆性骨折一年内,近半数老年人会再次骨折,二次骨折后的死亡风险更大幅上升。

根据2024年发表之指引,骨质疏鬆症为慢性病,治疗策略包含长期治疗和接续治疗以预防骨质疏鬆性骨折发生,其核心目标在于降低骨鬆性骨折风险,而提升患者骨密度为实现目标的关键治疗策略之一。对于重症或及高风险族群,可採取「先行增加骨密,巩固骨骼」的治疗策略。

透过双能量X光吸光仪(DXA)进行非侵入性骨密度检测,大约5分钟,就可迅速了解自身骨质状况。(图/中华民国骨质疏鬆症学会提供)

▲透过双能量X光吸光仪(DXA)进行非侵入性骨密度检测,大约5分钟,就可迅速了解自身骨质状况。(图/中华民国骨质疏鬆症学会提供)

世界卫生组织 (WHO) 将每年10月20日订定为世界骨鬆日 (World Osteoporosis Day),以提高全球对疾病的关注。陈崇桓呼吁长者正视骨质疏鬆的威胁,并倡导「骨鬆早筛检,骨折不出现」,鼓励国人进行DXA骨密度检测,只要5分钟躺着测骨鬆,提早预防骨质疏鬆,让生活更自在轻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