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生鱼片的民众要多加小心!近日一名年约50岁的女性在进行健康检查时,医师竟在她的胃内发现一条活生生的「海兽胃线虫」寄生虫,并已导致胃壁红肿发炎。医师也提醒,生鱼片若未经适当冷冻处理,可能暗藏寄生虫,民众应格外留意食用安全。
根据《本站》的报导,禾馨民权健康管理诊所院长林相宏分享,该患者数月来胃部时常不适,虽然症状轻微且未影响食慾,但仍前往检查。在进行胃镜检查时,医师发现胃壁上有一条可疑的线状物,仔细观察后竟发现「那条线会动」。经夹取后确认,这条长约5公分的寄生虫正是海兽胃线虫,已造成患者胃壁红肿发炎,所幸及时移除。
林相宏解释,海兽胃线虫的虫卵寄生在海洋甲壳类如虾、蟹中,当受感染甲壳类被鱼类吞食后,幼虫会寄生在鱼体内。若这些鱼被捕捞製成生鱼片食用,幼虫可能感染人类。海兽胃线虫会附着在胃壁上,引发噁心、呕吐、腹泻、大便带血或过敏等症状,通常在感染后48小时内出现,病程可持续数天至数月。
林相宏说明,该寄生虫的幼虫无法在人体内长成成虫或产卵,对人体的威胁不高,治疗方法以胃镜夹取移除为主,目前并无有效的除虫药物。林相宏也提醒,高风险鱼类包括鲑鱼、鲭鱼、秋刀鱼、竹荚鱼、鲣鱼、沙丁鱼与鱿鱼等。不过他也指出,省内确诊案例相对稀少,民众无须过度恐慌。
事实上,卫福部曾指出,海兽胃线虫为可能存在于鱼类或乌贼之寄生虫,若摄食入受感染之鱼类,虫体会侵犯胃壁或小肠壁,出现腹痛、腹泻、食欲不振、轻微发烧、粪便含血或黏液等症状。不过海兽胃线虫症是一种自癒性疾病,病灶大多可在2至3週后自行消失,少部分会持续数月或数年。如以内视镜检查发现虫体或感染病灶,可以内视镜将之移除,或以手术方式切除。
卫福部也提到,目前临床上并无经证实较有效之除虫药物,食用前充分加热煮熟食物是最好的预防方法。因冷冻处理可杀死虫体,故提供生鲜鱼产品之业者,须落实食材管理,如海鲜产品应先以-35°C以下低温冷冻15小时以上,或-20°C冷冻7天以上,降低寄生虫感染的风险,维护消费者健康。食药署建议民众,儘量避免生食或食用未煮熟之海鲜产品;调理产品时手部要清洁、食材要新鲜、用水要卫生,并避免交叉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