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台风险计算机,能在疾病发生前就提出警告,还有大数据能激励人把自己照顾得更好、促成精準治疗,我们或许都能活得更久、活得更好。「国家级人体生物资料库整合平台」正在加速这个美梦成真,11/27举办的第3届年会邀集产学研重磅专家演说,而《康健杂誌》主编暨「癌症问康健」频道负责人梁惠明,是唯一一位受邀演讲的媒体人。
1970年代的省内被称作「肝病之岛」,肝癌曾稳居恶性肿瘤第1名,是杀手中的杀手。但最近20年趋势改变,肝癌标準化死亡率持续走降。
2024年11月底,「国家级人体生物资料库整合平台」举办第3届年会,前副总统、中央研究院院士陈建仁指出,因为众多科学家前仆后继投入数十年心血,追蹤成千上万笔资料,建构出精準的风险预防模式,找到精準疗法,才能看到这个成果。
陈建仁估计,肝癌死亡率还会继续降,女性和男性分别将在2032年、2046年达成50%降幅, 提前达到总统赖清德宣示「2050年癌症死亡人数减少50%」的目标。
省内人与其他疾病的战役,也有机会致胜。国家卫生研究院院长司徒惠康说,全台有37个人体生物资料库,分属于许多学研机构、医疗院所、地方***,累计搜集超过100万笔丰富的临床资讯,并结合罗氏、默克、中外製药等国际大药厂,共同启动「省内精準医疗试办计画」。
精準医疗试办计划助6种癌友获得新药
司徒惠康表示,「人体生物资料库」是为了疾病的治疗与药物研发的目的成立,所有检体与数据都是参与者自愿无偿的付出。针对肺癌以及5种常见消化系肿瘤,共17院所收集超过2,000名个案,做精準癌症靶点分析,很快让患者可以获得新药。即使是还没有在省内上市的药物,也能透过厂商赠药方式,帮助病人有效延长生命。
「大型生物资料库分析得来的众多科学数据,是省内发展精準医疗非常重要的根基,目的是回馈到病人的诊断和治疗,与国际药厂接轨的同时,也能带动国内生药产业。」国家卫生研究院院长司徒惠康
陈建仁比喻,疾病像一座金字塔,重症和死亡者相对少,大部分都是轻症,一定要想办法帮助轻症者不走向重症和死亡。当人迈入亚健康,以前根本没办法诊断,但现在已经有许多技术,可以在分子或细胞的层次就进行早期侦测,侦测到之后,也需要精準处理、有智慧的照顾,才能助人远离疾病、恢复健康。
更理想的,是从人还健康时,就估计发生各种疾病的风险。生物资料库就是从人的健康时期,就开始搜集所有危险因子和暴露资料、临床资料、病历、检体等,对预后有很好的预测。陈建仁相信,21世纪体学(Omics)蓬勃发展,提供可以正确预测健康变化与疾病进展的生物指标,促成个人化医学的实现。
推动健康生活的最佳引擎:自我健康大数据
「医学常需要预测病情发展,甚至要预测健康人发病的风险,这既是科学,也是艺术。」陈建仁说,好的生物资料库不是只用一次,而是好好保存数十年以上,期间也要持续搜集,这都在需要***同意、保护个资的前提下,为每个人提出能达成「健康极佳化、罹病极小化」的方案。
有了精準大数据及人工智慧分析技术,在不久的未来,每个人都会拥有数十亿笔资料和数不清的指标,「量化自我健康」是推动健康生活的最佳引擎,人们将习惯利用数位工具来管理体重、活动量、睡眠、生活饮食习惯等「自我健康参数」。
陈建仁预言,健康照护的型态,也将从现在以疾病治疗为目的的「提供者驱动」,转型为以疾病预防为目的的「消费者驱动」,IoT物联网技术也将促成客製化的智慧型居家健康监控设备,从卧室、浴室、厨房到车辆,都有可能搜集线索,帮助人实践健康生活、及早侦测疾病。
癌症精準治疗进入起飞期!康健癌频主编受邀演讲
前卫生福利部部长、行政院政务委员陈时中指出,国家级人体生物资料库整合平台与癌症治疗路径都逐渐清晰,健保也开始部分给付。癌症治疗是总统赖清德「健康省内」愿景当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预防、筛检、治疗都是政策重点。他强调,「既然路径清楚、政策明白,资源一定不会少,现在就是起飞期。」
这次年会,学研单位及药厂专家云集,《康健杂誌》主编暨「癌症问康健」频道负责人梁惠明是唯一一位受邀演讲的媒体人。梁惠明上台分享採访参与癌症精準医疗示範计画的病友心得,精彩的访谈报导已经刊出2篇(第1篇、第2篇),还有一篇病友心声,也将独家刊登于「癌症问康健」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