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说他不想活⋯我该如何回应?专家教「心理急救5步骤」先这样回应

时间:2024-11-29 11:59:35点击:53健康

「我这阵子心情不好,能陪陪我吗?」「对人生无望,每天都不知道为了什么而活⋯⋯」你曾听过身边人说这些话吗?当家人、亲朋好友发出求救讯号,我们如何倾听及回应,给予正确的情绪价值与支持,对于能否帮助他们度过当下的低潮及自伤至关重要。心理健康专家提醒,陪伴的重点在于不争论对错,透过积极提升助人心理知识和技巧,不仅自救也能救人。

近年青少年自杀死亡率有逐年攀升趋势,许多人对于身边亲友疑似有心理精神困扰时,想表达关心却又怕造成反效果,置之不理又担心发生憾事,该如何有技巧地正确介入?卫生福利部心理健康司与华人心理治疗研究发展基金会合作,自国际引进「心理健康急救」专业训练课程(MHFA),帮助一般民众辨认早期心理危机,适时回应并鼓励求助。

前台大医院精神科医师、现任华人心理治疗研究发展基金会执行长王浩威表示,省内民众对于忧郁症、精神疾病、心理健康知识的认知,已拥有普遍较高的水準,鼓励所有具备助人动机的民众,透过系统性的学习提升心理健康素养,从日常生活根本建构更具支持性的环境。

心理健康急救5步骤

王浩威说明,心理健康急救课程以科学实证为基础,定位在早期预防心理健康疾病恶化,着重于提升人我之间的正确关怀技巧,用于自身可提升病识感,用于他人能提供正确心理陪伴。课程介绍包括忧郁、焦虑等精神疾病障碍,教导一般民众遇到自杀、自伤、恐慌发作、创伤、严重精神病发作、攻击行为,所能实际提供做法。

培训课程鼓励受训者,回到日常真实发生心理健康情况时,主动提供紧急救援5步骤

  • 倾:接触及评估当事人的情况,观察有否有自伤或伤人的风险。
  • 听:不带批判性地聆听,细心聆听当事人的心声及感受,给予空间让对方表达。
  • 给:给予当事人支持,例如陪伴当事人做一些减压及纾缓的活动,以及提供资讯与意见。
  • 鼓:鼓励当事人寻求合适的专业援助,并提供对应资源。
  • 励:鼓励当事人寻求其他支援,例如向朋友倾诉心事等。正面讨论才是最佳陪伴、沟通方式

省内自杀防治专家、台大公共卫生学院健康行为与社区科学研究所教授张书森表示,我们常常听到亲友发出求救讯号,对于忧郁所致的自伤行为,也容易下意识劝阻、争论或不理解,但这其实是错误迷思。根据统计,只有不到3成的民众会敢于主动询问当事者「你是否有自杀想法?」并进一步提供倾听与协助。

张书森强调,受到心理健康困扰的当事者,每次求救的状况都大不相同,甚至有不少人不知道自己需要求助。他建议,面对自杀、自伤者的沟通及聆听技巧,可採不争论、不反驳、不威胁、不批判、不忽略等方式,将重点放在确实认真聆听,并确保完全理解对方的意思即可。

「不仅不应当作敏感话题而避免谈论,反而更要运用开放性问题,引导他们讨论、叙述自杀背后的想法及感受,帮助当事者理解『现在』有人听我说、陪伴我,以期度过当下的负面情绪漩涡,达到心理急救效果。」张书森说。

你我都能自助且助人

张书森指出,临床实证心理健康急救课程,对于提升受训民众的助人知识、信心和意愿有中等效果,是日常心理素养中非常重要的一股力量。他认为,这不仅仅是属于专业人士的範畴,只有越来越多「一般人」拥有更良好的心理健康知识,才能真正预防自身及他人的心理问题恶化,从根本性来减少紧急伤害情况(如自戕当下)的危机。

王浩威提到,心理健康急救课程将如同「心理CPR」(心肺复甦术)急救证照,不以营利为目标,主要提供给所有对于心理关怀、助人工作有意愿的非专业者培训学习,未来正式培训可能依照国际标準,需每3年更新一次资格,旨在提供民众系统性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提供正确情绪判断及情况对应,衔接专业资源及时介入。

《优活健康网》关心您:珍惜生命,自杀不能解决问题,生命一定可以找到出路。若需谘商或相关协助可拨生命线专线「1995」、张老师服务专线「1980」或卫福部安心专线「1925」。

欢迎加入《优活健康网》line好友,更多医疗新知抢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