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 WHO 统计,全球每 3 秒新增 1 名失智症患者,为死因排名的第 7 位。而即将迈入超高龄社会的省内,失智人口目前推估已超过 37 万,预计 2050 年将增至 86 万以上,显示积极降低失智症风险刻不容缓。
失智症是一种疾病,非自然老化现象,患者除了记忆力衰退外,还可能出现语言能力、判断力等多方面退化,甚至可能出现妄想、幻觉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和人际关係。
八成民众有睡眠困扰,七成不知睡眠与失智相关
根据国外临床研究显示,睡眠障碍者与无睡眠障碍的人相比,得到失智症的风险增加 20%,罹患阿兹海默症风险增加 60%。因此,科林睡得美委託工研院进行国人睡眠与失智症风险调查,希望提升国人对失智症的疾病预防意识。
工研院国际策略发展所副所长张慈映表示,根据《2024 省内睡眠与失智调查》中发现,超过 8 成民众不满意睡眠品质,但仅有 6 成寻求协助改善睡眠问题,且仅有 3 成民众认知到睡眠与失智症风险有关,该数据令人担忧。
该调查也发现,超过 8 成民众有睡眠困扰,原因分别是:经常处于浅眠状态 37.5%、睡不饱容易感到疲倦 36.8%、容易早醒 26.5%、常半夜醒来难再入睡 22.5%、入睡困难 20.4%。
张慈映进一步说明,而有 61% 的人有临床症状,而最常见的症状为失眠,佔了 39.9%,其次,为日夜节律睡眠困扰 12.4%、不宁腿症候群 9.4%、睡眠呼吸中止症 8.1%、嗜睡症/猝睡症 4.6%、异睡症(如梦游等)1.6%。
此外,自觉有睡眠困扰的民众中,高达 4 成暂无就医意愿,不愿意积极改善睡眠问题;而有睡眠困扰但尚无临床症状者,更有超过半数暂无就医意愿,其中,以高龄族群比例最高。
张慈映提到,在失智症风险因素认知方面,近 5 成民众知道失智症风险与遗传史,以及 65 岁以上高龄、大脑缺乏刺激、高度压力/长期焦虑、社交孤立/孤独、忧郁症等有关,但仅 3 成知道睡眠问题恐导致失智症。
进一步询问清楚失智风险因素的民众,仅有 5 成了解睡眠问题与失智症的关联性,其中,有超过 6 成不了解睡眠呼吸中止症与失智症风险有关。张慈映说,希望透过医疗院所、媒体等卫教,提升国人对失智症的预防意识。
失眠与睡眠呼吸中止互为因果,共病增加诊断难度
林口长庚肺感染及免疫科主任庄立邦指出,睡眠障碍与失智症存在互为因果的关係。研究显示,常见的两种睡眠障碍:失眠与睡眠呼吸中症,存在高机率的共病可能,称为 COMISA。
国人常见的睡眠问题主要分为失眠症、睡眠呼吸中止症、不宁腿症候群、猝睡症、快速动眼睡眠行为障碍症、日夜节律睡醒障。其中,失眠症和睡眠呼吸中止症,两者合计超过 5 成就医者。
庄立邦说明,失眠典型表现为躺床超过半小时无法入睡、夜间醒来后难以再次入睡,以及清晨过早醒来。如果这些症状每週发生超过 3 天,并持续 3 个月以上,就可被诊断为慢性失眠。
而睡眠呼吸中止症,则是睡眠过程出现週期且重覆的上呼吸道阻塞,使呼吸间歇或中断,并在停止呼吸一段时间后,突然短暂倒吸一口气,导致睡眠时出现明显打鼾,患者还会在白天出现精神不佳。
庄立邦强调,睡眠质量对于脑部健康至关重要,睡眠不足或缺氧现象,会影响脑部代谢废物的排除,增加失智症发生的风险,还可能提高心血管疾病及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研究发现,约有 30~40% 的失眠者同时患有睡眠呼吸中止症,且约 30~50% 呼吸中止症者患有失眠症。根据「睡眠与失智白皮书」调查发现,失眠合併睡眠呼吸中止症的失智风险较常人提高 3 倍,对健康影响更大、治疗更为複杂。
失眠者接受专业睡眠医疗评估,有助降低失智风险
睡不好为百病之源!省内睡眠医学学会周昆达医师表示,国际研究显示,睡眠障碍者较正常人罹患失智症风险增加 60%!美国疾病管制与预防中心 (CDC) 也在 2023 年将「健康睡眠」纳入降低失智风险的重要因子。
周昆达呼吁,民众应重视睡眠品质,若有睡眠困扰时应积极接受诊疗,以降低失智风险。良好的睡眠可同时进行细胞修复、代谢重整及提升免疫力,减少身体发炎反应,改善精神及心理状态。
科林睡得美资深睡眠技师洪晓菁提醒,想降低失智风险,除了充足睡眠、改善生活型态、维持健康饮食、保持运动习惯、参与社交活动外,也建议积极进行睡眠检测。
洪晓菁提到,国内睡眠医学发展,已有许多医疗机构可提供专业睡眠医疗服务,但因为检测人数众多,导致时间安排需要排队。对于认床或不想排队医院睡眠中心检查的民众,亦可选择居家睡眠检测。
「居家睡眠检测」只要在家中睡一晚即可取得睡眠呼吸中止症指标 AHI 和血氧浓度数据,非常方便。运用便利的居家检查方式,透过专业睡眠医学医师的判断,更能提供适当的医疗,提升睡眠品质,降低失智及其他身心共病的风险。
文/黄慧玫 图/杨绍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