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耳挤暗疮招蟹足肿 疤痕失控增生肿痛痒

时间:2024-11-25 05:59:25点击:57健康
图二(受访者提供)
陈东飞(受访者提供)

【明报专讯】蟹足肿(keloid)是一种疤痕组织增生,主要出现在有疤痕增生体质的人身上。他们身体损伤时,不论是意外或手术等,伤口癒合后疤痕不会逐渐变淡和消退,反而失控地增生变大,甚至持续增大20、30年。

现时有很多治疗蟹足肿的方案,惟很多病人甚至医生都视之为一般疤痕,忽略治疗。蟹足肿不但痕痒、疼痛,还影响仪容,以及併发其他健康问题。

个案

手术切除蟹足肿 缝合位又复发

年逾50的伟祥忆述,身体首次出现蟹足肿是在小学时注射卡介苗后,手臂针孔位出现疤痕,并持续变大(图二)。「中学毕业后出来工作,有次发现胸口有些粉刺,用手去挤,挤完后有一个小伤口,又开始形成蟹足肿,和卡介苗伤口一样逐渐变大。我开始意识到自己皮肤有问题,只要出现疤痕就会不断增大。」

后来,他两边面颊近下巴位置长了暗疮,忍不住用手挤,结果也出现蟹足肿,直接影响外观。他虽然谘询医生,但大多数解释是疤痕增生,没什么有效解决办法。然而下巴疤痕开始发炎、肿痛和含脓,连睡眠也受影响。医生转介到公立医院,公院医生诊断后建议手术放脓及除疤,「结果手术解决了含脓问题,也切除了原有疤痕,但医生在手术前已说明有复发风险,果然1、2年后,手术针线的缝合位由普通疤痕变成一条很大的蟹足肿。由于长在脸上,当时很担心若它再长大,我的样子会变成怎样」?

成因不明 约两成有家族病史

外科专科医生陈东飞指出,医学上暂时知道蟹足肿与病人体质有关,而这类体质又与种族关係密切,「例如肤色最深的黑色人种,患蟹足肿机率最高,其次是亚洲人。患者当中约一至两成有清晰家族病史,但形成蟹足肿的病理机制至今仍未完全清楚。临牀所见,大部分发病与青春期暗疮有关,也有来自美容手术例如穿耳、脱痣等诱发。」

肿痛含脓才求医 错过治疗最佳时间

现时医学上对蟹足肿并没有严谨分级,病情也人人不一样,有些人很轻微,甚至毋须求诊;但有些人较严重,就像伟祥便属于多发性,甚至有个案属于更严重的全身性。陈东飞表示,「有患者患蟹足肿的时日较长,导致皮肤毛囊堵塞,除了痕痒,有时还有严重肿痛或含脓,之后才求医,已可能错过治疗最佳时间。伟祥算是病情严重患者之中比较愿意接受治疗,虽然不能令疤痕完全消失,有些部位治疗后过一段时间会复发,但病情肯定比不治疗要好一点」。

但伟祥治疗之路绝不平坦。由20多岁开始辗转看过不同专科医生,试过手术、类固醇等都未能根治,还会冒出新的蟹足肿,例如数年前他头部后方出现了一个细小粉瘤,经手术切除后也出现蟹足肿,需要跟进治疗。

陈东飞指出,蟹足肿暂时在医学上并未清晰划分属于哪一个专科,病人可能会看家庭医生、皮肤科、外科甚至其他专科医生,「整体来说,蟹足肿一般都需要综合治疗(详见「治疗方案」),患者亦必须对蟹足肿有一定认知,治疗后定期覆诊,医生和患者之间紧密配合,效果才会理想」。

文:谢志荣

编辑:梁小玲

美术:朱劲培

facebook @明报副刊

明报健康网:health.mingpao.com

电邮:feature@mingp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