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食养瘦菌 勤运动 重设脂肪定位助减肥

时间:2024-11-25 05:59:25点击:63健康
这个脂肪模型相当于5磅重脂肪,袁美欣指减肥人士不要看轻5磅体重的下降。(彭堦琛摄)
袁美欣(彭堦琛摄)

【明报专讯】点解有人食极唔肥,又有人饮水都肥?

社交平台疯传「30秒梳打饼测试」、「手指公测试」等评估自己属于易肥或易瘦体质。事实上,肥底或瘦底,是遗传基因和后天环境之间複杂相互作用的结果,当中涉及脂肪定位(fat mass set point),身体会自动把脂肪量维持在定位範围内。若想减肥成功,重设脂肪定位,必须先理解当中机制。

梳打饼测肥瘦体质不可靠

坊间流传的「30秒梳打饼测试」,是咀嚼无盐梳打饼,声称若30秒内能尝到甜味,属瘦子体质;30秒以上才能尝到甜味,则属于易胖体质。

香港肥胖学会创办人、内分泌及糖尿科专科医生袁美欣说:「现时没有强力医学数据支持这项测试,而且当中变动因素很多,单是个体之间口水量差异便会影响饼乾融化速度,难以作準。」想知自己是瘦底定肥底,有一个较简单方法,「留意父母或上几代长辈的肥瘦,可推断出自身肥瘦体质」。

脂肪定位 自动调节肥瘦

有人天生「瘦底」,有人却是「肥底」,其实与脂肪定位有关。袁美欣解释,脂肪定位的设置点位于下丘脑(hypothalamus),透过下丘脑向身体发出信号或荷尔蒙分泌等方式,让体重维持恆定状态。「脂肪定位的原理,就像人体自动调节体温一样,当感到寒冷,我们会不自觉抖颤,从而让体温回升。相反,太热时会自动排汗使体温下降。」

当我们透过极端方法在短时间内极速减肥,身体会调节荷尔蒙改变饱足感,使人更易感到饥饿,同时减慢新陈代谢,降低能量消耗,使身体积累多余能量变成脂肪,藉此「保护」身体变回常态;这个机制亦说明了为何减肥后,体重容易反弹。相反,若身体突然变重,荷尔蒙会改变令食慾减低,同时提升新陈代谢,让体重回落至恆定状态,俗称「食极唔肥」。

父母一肥一瘦 子女一半机率「肥底」

至于脂肪定位的设定,究竟是先天还是后天?「肥胖在基因上有着遗传,但由于基因遗传的随机性大,若父母一肥一瘦,子女有一半机率可能是『肥底』。」袁美欣说,现时没研究统计遗传因素有多大程度导致肥胖,然而先天影响脂肪定位有以下因素。

1. 遗传基因

除了父母基因的遗传指令外,目前已发现逾200种基因与肥胖相关,以最常谈及的黑素皮质素受体4(melanocortin-4 receptor,简称MC4R)为例,MC4R运作于下丘脑,MC4R变异会令大脑无法感知抑制食慾的信号,因此失去饱足感而变得嗜食致肥。2018年发表于Nature Genetics的研究更指出,MC4R和KSR2(kinase suppressor of ras 2)突变会导致极度肥胖。用于MC4R变异而导致肥胖症的药物已获欧美审批。

MC4R变异而导致的肥胖症常见于孩童时期,若成年时才发胖,往往不是单一基因变异,可能是多基因变异和后天不良生活习惯而导致,这就要透过改善生活习惯减肥,情况严重者或需要处方减肥药,甚至接受缩胃手术。

母乳餵哺婴儿不易肥

2. 表观遗传学(epigenetics)

表观遗传能透过母体行为和环境影响基因表现,举例说,研究已确认母体在怀孕期间摄取大量脂肪会令胎儿「肥胖」。表观遗传让孕妇透过饮食与生活习惯,影响胎儿健康。若想为胎儿打下先天良好基础,孕妇应维持健康饮食与多做运动;另外,应避免过度进补而导致体重急剧上升,亦应多留意血糖指数,避免患上妊娠糖尿病,以减少胎儿日后患上肥胖症风险。

3. 基因组印记(genomic imprinting)

基因组印记是一种表观遗传现象,意指来自父系或母系的特定基因,具有不同活性,而其中一方基因出现变化被「标记」后,遗传给后代。小胖威利综合徵(Prader-Willi syndrome)便是其中一例,发病其中一个原因是来自父亲第15条染色体长臂功能丧失,而导致的遗传疾病,会令患者丧失饱肚感觉而不受控地进食,终引发严重肥胖症。

另外,婴幼儿时期种种因素如母乳餵哺、是否经常过分饱肚、有没有足够运动等,亦会影响日后脂肪定位。袁美欣建议以母乳餵哺婴儿,孩子不容易变肥。

先天因素加上后天环境如饮食、运动、睡眠习惯等,便会促成脂肪定位的设置,形成所谓肥瘦体质。当身体设置了脂肪定位,若体重超过或低于预设範围,身体便会启动各种机制把体重拉回正轨。

文:彭堦琛

编辑:梁小玲

美术:谢伟豪

facebook @明报副刊

明报健康网:health.mingpao.com

电邮:feature@mingpao.com

[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