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挞着火 愤怒失控 间歇暴怒症 快求医

时间:2024-11-18 05:59:34点击:56健康
吴芷嫣(受访者提供)
张汉奇(受访者提供)

【明报专讯】屯门友爱邨发生命案,报道指死者疑因眼神问题捲入争执打斗。

怒气突然爆发,破口大骂,打烂物品,甚至动手打人,只是性格火爆、脾气差?常因小事就被触怒,或许是冲动控制障碍,患上间歇性暴怒症。专家指,患者需要接受药物及心理治疗,否则影响家庭、事业、社交关係,甚至惹上官非。

生气、愤怒是正常情绪反应。当个人底线被践踏、觉得不受尊重,就会出现怒气,可能会提出反对意见,想要为自己***,或争取合理待遇。但经常因小事令情绪突然爆发,冲动行事,就未必正常,辅导心理学家吴芷嫣指,「一般人会调节情绪,知道怎样处理较为合宜,但当失控到打人、杀人时,可能是情绪控制无效或出现障碍」。

冲动控制管理失调

精神科专科医生张汉奇指,《精神疾病诊断及统计手册第五版》中,有一种被归类在「破坏性、冲动控制和行为障碍」的疾病,名为间歇性暴怒症(intermittent explosive disorder)。患者会反覆出现不受控制的冲动,例如:

‧1周内发生2次或以上,并且持续至少3个月的言语攻击行为,如发脾气、与人争执等,但不会攻击他人或破坏物件,或

‧1年内有3次破坏或造成身体伤害的行为,如推撞、动手打人、毁坏家裏东西等

只要符合其中一种情况,即有可能患上间歇性暴怒症。另外,亦需排除其他精神疾病的可能,如狂躁症、躁郁症,或受酒精影响。

吴芷嫣指间歇性暴怒症患者会过度演绎,将对方行为放大到不合理的地步,「例如对方一个眼神,纯粹只是眼定定望着他,没有敌意,但患者已觉得很受侵略和冒犯,或认为受对方挑衅,觉得很生气,会用言语甚至肢体攻击」,这些攻击并没有计划,而且怒气很短暂,通常冷静下来,患者会觉得后悔。

张汉奇表示,间歇性暴怒症是冲动控制管理的失调,类似强迫性购物症或病态赌博,患者会忍不住购物或赌博的冲动,「 (间歇性暴怒症的)患者知道打人不对,但他控制不了」。一般愤怒或冲动不会一下子爆发成暴力行为,通常一开始只有言语争执、挑衅行为,再有推撞、摔东西,最后才会爆发肢体冲突。过程中大多数人会意识到自己的情绪问题,或能够控制自己冷静下来,但间歇性暴怒症患者就难以做到。

性格火爆脾气差≠间歇暴怒症

另外,性格火爆、脾气差,不等于患上间歇性暴怒症。吴芷嫣指,「可能纯粹是经常生气、发脾气、骂人,但是他们知道有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例如不会因为生气而动手打人,因为知道有后果;但是间歇性暴怒症患者发作期间,他们的理智很薄弱,并频繁地感到愤怒,没有办法控制情绪爆发,而被这些冲动行为、暴力倾向影响生活和人际关係」。张汉奇补充,如涉及伤人及破坏物件,患者还需承受经济损失,甚至是法律后果。

长期受压 不懂梳理 更易挞着

间歇性暴怒症暂未有确切的发病原因,张汉奇表示,现时估计有遗传因素,与脑部血清素有关,或患者脑分泌异常等。吴芷嫣补充,患者若长期处于压力环境,没有梳理情绪的习惯,或者不懂得梳理,都容易「一挞即着」;又或过去曾有创伤,如童年时父亲一有情绪就会打人,当事人成长后可能学会透过暴力抒***绪。间歇性暴怒症患者较常诉诸暴力?吴表示,人有求生本能,当有情绪时会肌肉绷紧,进入作战模式,一般人会自行调节、消化情绪,冷静下来就没事,但这些患者的触发点很弱,他们频繁出现怒气,较常透过暴力行为发泄情绪。

药物治疗+心理辅导 稳定情绪

目前治疗上有两大方案,透过药物及心理治疗双管齐下。在药物治疗方面,张汉奇表示,比较常用选择性血清素再回收抑制剂(SSRI)或情绪稳定剂来调节脑部神经传导物质,稳定患者情绪。不过药物并非万能,他分享一个病人的情况,「他做事很成功,但经常发脾气、在家裏骂老婆及佣工,食药后情况好转很多,乱发脾气频率减少,于是便停药,怎料转眼又回到从前,只好继续食药」。

间歇性暴怒症暂时无法靠药物根治,还需在心理辅导层面着手,透过认知行为治疗,教患者管理情绪,处理病症。患者在攻击行为前,往往身体上、想法上都会出现信号,吴芷嫣举例,比如心跳加快、肌肉绷紧、紧握拳头、说话愈来愈大声等,而在想法上可能开始胡思乱想、愈想愈夸张。透过认知行为治疗,让患者认知到惯性想法的陷阱、身心状况,教他们选择合适的回应方法,「当知道自己下一刻可能打人,就要离开现场」。情绪管理技巧亦是重要一课,「让患者认知到自己经常因哪些事情而触发怒气,学懂适时放鬆」,如学习呼吸练习、肌肉放鬆练习等,「不过有时未必记得深呼吸、冷静,当一发觉自己有冲动倾向,最好离开」。

因小事触发严重伤害事件,除可能涉及间歇性暴怒症,张汉奇表示也有可能因为群体互相影响,道德标準下降,「一对一,可能打两下就收手;但当群体面对个体,群体的道德标準就会降低,例如第一个人出手,第二个人跟随,第三个人认为反正大家都打了,不差自己这一脚,便会一同加入」;亦有一种情况是基于群体压力,需要团队认同,所以很难抗拒或不参与团队中做出的决策,由此演变成严重事件。

文:陈真纪、张淑媚

编辑:梁小玲

美术:锺锦荣

facebook @明报副刊

明报健康网:health.mingpao.com

电邮:feature@mingpao.com

[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