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了冬季,天气会变得较为乾冷,皮肤中的水分也随着容易流失,对一般人只是造成冬季痒;但对于异位性皮肤炎的患者来说,却是痒上加痒,造成原本的皮肤炎恶化。中医师建议患者用「推」取代「抓」,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皮肤搔痒。
异位性皮肤炎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常在婴幼儿期发作,但也可能持续影响青少年甚至成年阶段。中医师田骐嘉表示,异位性皮肤炎的特徵为皮肤乾燥、红肿、脱屑和强烈搔痒,通常集中于四肢、面部和颈部等部位。引起原因相当多,涉及遗传、免疫功能异常、皮肤屏障功能缺陷及外界环境刺激等。
田骐嘉强调,异位性皮肤炎在季节变化或乾燥天气下更易加重,患者常需依赖类固醇药物来缓解症状,但长期使用类固醇可能造成皮肤变薄、色素沉着等副作用,影响皮肤的自我修复能力。
体内津液不足,让皮肤更乾燥
他分享临床案例,一名长期受异位性皮肤炎困扰的患者,症状反覆发作,四肢皮肤乾燥粗糙,伴随脱屑和肤色黯沉。患者长期服用类固醇药物,虽能暂时缓解症状,但随之而来的副作用却影响了皮肤健康。特别是右大腿部位经常出现强烈的搔痒感,患者忍不住反覆抓挠,进而导致皮肤损伤和色素沉着。
尤其秋冬季节皮肤乾燥情况尤为显着,患处甚至出现裂开和出血,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品质。田骐嘉从中医角度分析,患者的体质偏燥,皮肤屏障功能受损,免疫系统也可能存在异常。他认为,患者的症状属于「血虚风燥」的表现,体内津液不足,使皮肤乾燥、搔痒易反覆。
中医从根本解决乾燥和搔痒
针对这类的病人,中医在治疗上,侧重于养血润肤、滋阴清热,并配合改善皮肤的屏障功能,以从根本上缓解症状、提升皮肤的自我修复能力。田骐嘉使用阿胶和熟地等滋阴润燥的中药,以补充津液,改善皮肤乾燥的情况。同时搭配调和营卫的桂枝汤,调节营卫气血,强化免疫功能,减少皮肤易受外界刺激的现象。
他表示,中医在治疗异位性皮肤炎上有一定的疗效,透过一些中药材,不仅能促进皮肤屏障的修复,还能从根本上缓解乾燥和搔痒,减少症状反覆发作。在诊疗过程中,田骐嘉询问患者是否早晚涂抹药膏。他解释,药膏的凉感虽能暂时消炎,但主要效果仅为抗炎,无法真正修复皮肤结构。
皮肤搔痒别「抓」,越抓越严重
田骐嘉强调,类固醇药膏通过收缩血管来达成抗炎效果,长期使用会让皮肤变薄,削弱其自我修复能力。因此,他建议患者在涂抹药膏约10分钟后将其清洗乾净,以达到消炎效果并减少药膏的副作用,从而更有助于皮肤的长期健康。
治疗皮肤的关键不仅是止痒,更在于促进血液循环,帮助皮肤自我修复。他建议患者在患处搔痒时,改用「推」的手法而非「抓」的动作,在患处轻轻向四肢末梢方向推动,以促进血液流通至受损部位,进而加速皮肤修复,减少抓挠对皮肤造成的进一步损伤。
田骐嘉也提醒患者在生活作息上,应避免接触过于燥热的食物。随着天气转冷,许多人喜欢食用姜母鸭等温补食品,但这类燥热食物可能加剧皮肤乾燥与搔痒,建议在治疗期间适度避免。
文/邱玉珍、图/巫俊郡
谘询中医师:臻品中医诊所内科主任田骐嘉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