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炎性肠道疾病增加中,抗生素过量?西化饮食干扰免疫?

时间:2024-11-06 14:59:35点击:55健康
发炎性肠道疾病增加中,抗生素过量?西化饮食干扰免疫?

抗生素是歼灭细菌的利刃,但好坏菌通杀的特质,可能让使用频繁的人肠道健康失衡,甚至酿成免疫系统攻击自身消化组织、慢性发炎,国际期刊《肠道》近期研究显示,40岁以上中壮年尤须当心。省内所在的东亚地区盛行率也持续增加中,原因是什么?该如何预防?

肠道免疫系统反应过度,误将肠道常见物质错认为细菌而大加攻击,进而造成慢性肠道发炎的情形,称为发炎性肠道疾病,其中又分为溃疡性结肠炎和克隆氏症两种,前者病灶侷限在大肠,后者则可能是整个消化道,而且侵犯部位较深。患者往往频繁腹痛、腹泻、血便,严重还可能併发廔管、肠穿孔或恶性肿瘤。

相对于西方人,这个疾病较少见于东方人,根据省内发炎性肠道疾病学会资料,国内近年溃疡性结肠炎盛行率约为每10万人口有12人罹病,克隆氏症则为每10万人口3.9人。但值得注意的是,无论东西方,盛行率均在上升。

抗生素用愈多 发炎性肠道疾病风险似乎愈高

有西方科学家将矛头转向抗生素。

抗生素是人类医疗史上最重要的突破之一,发现近百年来,让人类过去许多无法治癒的疾病不再有威胁性,然而,过犹不及。

丹麦奥尔堡大学研究人员运用国家医疗数据,纳入610万名10岁以上、且未曾被诊断发炎性肠道疾病的民众资料,分析他们在过去近20年间(2000~2018)的抗生素使用情形及发炎性肠道疾病的关联。

这项近期发表于国际期刊《肠道(Gut)》的研究显示,相较于未使用抗生素的人,使用者都有较高的发炎性肠道疾病风险,约莫在用药后1~2年达发病高峰。此外,罹病风险看似会累积,年龄在40岁以上、处方愈多次,风险似乎也愈高。

至于抗生素类型,在这份丹麦当地的研究里,硝基咪唑类抗菌药物(Nitroimidazoles)以及FQ类抗生素(fluoroquinolones),与发炎性肠道疾病的相关性最高,这些都属于广效型抗生素,广泛用于多种细菌感染疾病,只是好坏菌也通杀 。不过,窄效抗生素并非没有风险,这篇研究也看到窄效的盘尼西林(penicillins)与上述疾病有微小关联。

丹麦奥尔堡大学临床医学系教授洁丝(Tine Jess)等人认为,随着年龄增长,肠道菌相会缩减、菌相受损后的复原力会下降,此时若再加上抗生素的威胁,的确有可能加剧发炎性肠道疾病风险。

个人迎战细菌的免疫反应 可能更关键

不过,国立阳明交通大学医学院副院长暨省内微菌联盟理事长吴俊颖认为,个人免疫反应的差异,可能更能解释这篇研究观察到的现象。

首先,在学理上,肠道菌相改变可能增加发炎性肠道疾病风险,但实际上,还存在其他可能解释,举例来说,每个人的免疫反应不同,有的人可能单单因为细菌感染而引起免疫系统过度反应,因着这样的过度反应、而非使用抗生素,才提升发炎性肠道疾病的风险。

其次,如果是抗生素导致发炎性肠道疾病,那发病风险可能随着抗生素的累积、随时间日益提高,可是这篇研究显示,抗生素用后1~2年达罹病高峰、之后慢慢下降,这样的情形似乎更可能是因为:细菌感染带给人体半年到一年的免疫反应期,随后人们就慢慢康复。

在年龄方面,一般来说,愈年轻的人免疫反应愈强。这篇研究看见40岁以后的罹病风险大幅增加,吴俊颖猜测,可能是因为罹病者过去免疫反应就强,基因因素合併环境因素(如西化的饮食),使得发病风险提高。

省内发炎性肠道疾病增加主因 很可能是西化饮食

省内的溃疡性结肠炎及克隆氏症的盛行率双双有增加趋势,以克隆氏症为例,2001年每10万人约有0.6人罹病,到了2015年已攀升至3.9人左右,新增病例多为20~39岁年轻族群。

吴俊颖认为,这个整体趋势与抗生素过度使用的关係不大,因为国内有医院评鉴、健保给付与医师在职教育多重把关,且过去10~20年来,一般民众的抗生素用量及抗药性并无显着大幅成长。

「饮食西化是最可能的原因,」他认为,国内新增的发炎性肠道疾病患者以年轻族群为主,过去一段长时间来,国人吃更多的高脂高热量食物、食品添加物,这些容易增加肥胖以及发炎反应,而年轻肥胖的比例确实增加中,值得担忧。

此外,或许当代年轻人的成长环境太乾净了。吴俊颖说,农村时代相对没那么卫生,同时饲养许多动物,在那样环境成长的一代人反而更能与许多细菌病毒和平共处、不会引起免疫反应,因此许多研究看见,气喘、过敏性皮肤炎在愈乾净国家似乎愈容易发生。

均衡饮食多运动 巩固肠道健康

要维持适当的免疫力、长保肠道健康,吴俊颖说,饮食绝对是最重要的部分,多吃原型食物、食物多样化、减少人工添加物、非必要时避免使用成药。「当饮食不健康,有些肠道微菌可能减少、从此消失」。

吴俊颖分享,自己吃东西会尽量选择原型食物,即便在超商买便当也会看看成分,成分单纯愈好。

此外,他偶尔会补充优酪乳、发酵乳及泡菜,以天然食物增添肠道益生菌,但并没有吃市售益生菌或其他保健食品的习惯,「肠道微菌成千上万,补充一种有用吗?补充了,它们会长好长久吗?许多全穀类、豆类及新鲜蔬果富含益生元,也就是益生菌的食物,多补充这类原型食物,就有助肠道菌相平衡」。

慎用抗生素 4建议远离风险

生病、可能需要用到抗生素时,也须谨慎使用。

「并不是所有的感染都需要吃抗生素,」中国医药大学附设医院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长黄高彬举例,感冒通常是呼吸道感染了病毒,此时针对细菌作用的抗生素就无用武之地。再如,产志贺毒素大肠桿菌引起的肠炎,是细菌产生的毒素引发不适,抗生素或止泻药可能导致感染恶化,因此不建议使用。

一些关于抗生素的使用提醒包括:

• 清楚描述病情:急性细菌感染往往让病人精神变差、疲倦、虚弱、畏寒或发高烧,慢性感染(如霉浆菌、结核菌感染)则可能是低烧且傍晚才烧。因此详细说明发病细节、各项症状出现时间点,有助医师判断病原、对症下药。

• 遵守医嘱用药,半夜该吃就起床吃:抗生素不可自行购买,使用疗程务必遵循医师指示,举例来说,中耳炎就一定得用药满10~14天,不可自行停药。医师会明确处方药物须间隔多久吃一次,「临床上常碰到病人半夜没按时起床用药、想说等隔天天亮再吃,这是不对的。间隔时间太长,可能会给细菌增生的机会」。

• 妇科发炎治疗,疗程结束再回诊:妇科也经常碰到需要使用抗生素的疾病,***炎是其一。中山医院妇产科主治医师郭安妮建议,***炎的单次疗程结束后,再次回诊确认病况。因为有的患者最初的***分泌物以念珠菌为主,因此使用念珠菌药物,但临床上常见患者***念珠菌减少了、却开始出现细菌感染,因此疗程结束再次回诊,有助医师掌握病况、调整药物。

• 谘询药师,用药更安心:黄高彬强调没事不用吃抗生素,他曾见同业针对新冠肺炎患者处方类固醇、同时为预防细菌感染而同时开立抗生素,但这并非必要。他建议民众拿药后,可谘询药师每种药的作用,用药更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