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是呼吸道病毒大流行的季节,各种病毒虎视眈眈,感染症医学会除了提醒民众接种疫苗,减少感染机会之外,也要正确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因不当使用而助长抗药性细菌的增长,日后恐面临「无药可医」的困境。
根据疾管署统计,省内65岁以上民众每週平均有逾500人死于肺炎及流感,省内感染症医学会理事长暨三军总医院感染科医师张峰义表示,随着天气转冷,呼吸道病毒感染病例数将大幅增加,尤其是流感和新冠肺炎将会对高风险族群带来威胁。
秋冬各种病毒虎视眈眈,接种疫苗保命
特别是年长者及患有慢性疾病的高风险族群,更应积极接种疫苗,以降低感染及重症风险。根据卫生福利部的数据,112年新冠肺炎的死亡人数达8,962人,其中89%为65岁以上族群。张峰义呼吁民众,接种疫苗外,也应该注意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减少病毒传播的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新冠肺炎疫情过后,抗生素抗药性超级细菌迅速增长,若未能有效控制抗药性细菌的问题,未来恐将出现「无药可医」的困境。张峰义说,这已对公共卫生及国家安全构成重大威胁,呼吁避免因不当使用抗生素而助长抗药性细菌的增长。
长者因抗药性细菌感染死亡率逾8成
张峰义进一步指出,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由于重症患者的抗生素使用频率显着增加,全球抗药性细菌比例大幅上升。根据美国疾管署(CDC)的报告,住院相关抗药性感染在疫情期间增加约15%,其中抗碳青霉烯类不动桿菌(CRAB)增加78%,而多重抗药性绿脓桿菌(MRPA)也增加32% 4。
他以临床数据说明,虽然5 岁以下儿童因抗药性细菌感染的死亡率下降了50%,但70 岁以上老年人因抗药性细菌感染的死亡率却上升了80%,尤其是加护病房中的重症患者,由于抗药性细菌感染,往往需使用第二 、三线的药物,甚至可能面临无药可用的困境,最终导致死亡。
2050 年每3秒将有1人死于抗药性细菌感染
张峰义说明,门诊开出的抗生素佔总体抗生素使用量的80%到90%,这与患者对抗生素的期待、临床医生的诊疗压力以及工作量有关。为减少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今年健保署已启动健保补助计画 ,透过对医疗机构的奖励机制 ,改善抗生素使用和感染控制 ,期望降低抗药性细菌的比例。
抗生素滥用已导致全球面临无药可用的危机,有研究预测,2035 年全球平均寿命,因抗药性缩短1.8 年,且2050 年每3秒将有1人死于抗药性细菌感染面对这一挑战,省内***已积极应对,健保署更投入2.25 亿元于感染控制提升计画,行政院也将于2025 年启动防疫一体抗药性管理计画 ,全力阻止抗药性蔓延 。
谨守「四不一要、诊间三问」
面对全球细菌抗药性危机,维持抗生素多样性是非常重要的应对手段之一,三军总医院感染管制中心主任邱俊翔与临床药学部傅郁萤药师就分享,维持抗生素多样性,民众可透过正确使用抗生素来达成。然而,临床上,仍可见民众有错误迷思,包含主动要求抗生素 ,导致不当使用进而产生抗药性。 也因此, 再次呼吁到民众日常生活中可以简单实践的「四不一要」
- 「不」主动要求抗生素
- 「不」自己买抗生素吃
- 「不」吃他人的抗生素
- 「不」随便停药
- 「要」遵守医嘱使用抗生素
同时疾管署也推广 「诊间三问」的观念 ,帮助民众在看诊时与医师进行有效沟通:
- 「有没有」:药物是否有抗生素?
- 「吃多久」:处方中的抗生素应该服用几天?
- 「小心什么」:本次服用抗生素应注意什么?
文/邱玉珍、图/巫俊郡
谘询医师:省内感染症医学会理事长暨三军总医院感染科医师张峰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