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森病(巴金森氏症)是全球第二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严重影响许多患者的生活品质。随着年龄增长,罹病风险也相对增加,但多数人对此病的认识仍然有限。本文将深入解析其成因、症状,以及如何透过药物治疗来提升生活品质。
许多在门诊被诊断出罹患巴金森病的患者,都会问:「为什么我会得巴金森病?」对此,高雄长庚医院神经内科主治医师张永义表示,即使在医学发达的今天,巴金森病的成因目前还不太清楚,但普遍认为和遗传与环境因子相关。
张永义医师指出,巴金森病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大家对它的认识不足。典型巴金森病的病理机制主要是脑部黑质中的多巴胺神经细胞退化,影响基底核的多巴胺浓度,进而影响到动作功能。当脑内多巴胺数目减少超过 50-60 % 时,运动功能便会逐渐恶化,并出现临床症状。
巴金森 3 大核心症状:动作迟缓、僵硬和静止性颤抖
巴金森病的进展可以分为 5 个阶段。林口长庚医院神经内科讲师级主治医师陈翊捷解释,由于每位患者早期的临床表现不尽相同,所以初期容易常被忽视。巴金森病早期症状不明显,活动力相对正常,因此一些如步态变慢、手抖等徵兆,常被误以为是老化现象。
一般来说,当出现明显症状时,患者大多已进入第二期。陈翊捷医师指出,当黑质体细胞分泌的多巴胺浓度低于 80% 时,患者可能会出现以下症状:
- 单侧肢体颤抖
- 单侧肢体僵硬、动作迟缓、身体驼背
- 写字速度变慢,字体变小
- 身体痠痛,无法正常进行刷牙、扣钮扣等日常动作
- 步态不稳,走路呈小碎步、重心前倾,容易跌倒
- 脸部表情呆滞、面无表情,说话含糊不清
动作迟缓、僵硬和静止性颤抖是巴金森病的 3 大核心症状。多数患者的静止性颤抖症状,通常在放鬆静止时手部不自觉得颤抖。其次是动作迟缓,与一般年长者小心翼翼的步伐不同,巴友的动作迟缓通常表现为某侧脚拖行步或起步困难的情况。
睡梦中拳打脚踢,可能是脑部退化前兆
儘管巴金森病难以早期发现,但患者在出现明显症状前,可能会出现以下 4 大症状:
便秘:肠胃神经蠕动迟缓,有时在运动迟缓发生的 10 多年前即出现。
睡眠障碍:这里的睡眠障碍与难以入睡不同,指的是快速动眼睡眠行为障碍(RBD),也就是所谓的「陷眠」(台语)。研究发现,睡觉频繁出现 RBD 的成人,约有 20%-30% 会在 5 年内转变为巴金森病。
忧郁:约 30%-35% 的巴金森病人在发病前后会伴随忧郁症状,文献指出忧郁往往较睡眠障碍更早出现。
嗅觉异常:嗅觉迟钝是超过 80% 巴金森病患者的早期徵兆,可能发生在发病前 5 年。
出现上述症状,日后罹患巴金森病的风险较一般人高,但不代表一定会发病。陈翊捷医师强调,4 大早期症状中以快速动眼睡眠行为障碍具有较高的指标意义,50-60 岁以上的成年人若连续一到两个月无来由的频繁出现此症状,最好到医院谘询神经科医师。
及早接受药物治疗,仍可以如常生活
虽然巴金森病无法根治,但一旦确诊应立即积极治疗,切勿等到病情严重后才求医。张永义医师指出,越来越多临床研究显示,巴友若能及早接受药物治疗,不仅能改善生活品质,还能减缓大脑基底核的病态生理变化,因为基底核产生变化有可能让病情更加恶化。
陈翊捷医师分享临床经验,许多患者因无法接受自己罹病事实,直到确诊 2 至 3 年,症状逐渐加重时,才愿意接受药物治疗。她表示,巴友早接受治疗与晚治疗最大的差别是,及早服用药物仍有可保持正常的生活,不会因巴金森病而限制日常活动。
此外,陈翊捷医师临床观察发现,许多巴友担心药物以后会越吃越没效或是越吃越多,常常自行调整药物剂量,结果反而影响生活品质与医师的判断。她强调,随着年纪越来越大多巴胺细胞也会逐年淍亡,假设今年还有 50%,到了明年可能只剩 45%。医师调整剂量是为了让病人仍可活跃于社交场所。忍耐不吃药或是少吃药,对未来疾病的进展不会有帮助。
为什么巴金森病的药物越吃越没效?
由于巴金森病是一个持续退化的疾病,目前并没有任何治疗方法可以根治,只能透过药物控制病情。但当脑部多巴胺神经细胞变少时,药物也会渐渐失效,必须服用更多的药物及剂量,才能达到疗效。在这种情况下,患者会面临药效渐退或药效波动的现象。
张永义医师说,患者只要服用药物时间够久、病程够久,一定会产生药物波动。以左旋多巴为例,根据临床观察,五年约有 50% 患者会产生波动现象,十年几乎 100% 会产生波动。他进一步解释,因为随着多巴胺细胞会越来越少,药物的药效区间也会越来越窄。
打个比方,过去服用药物后可以撑 4 小时,但随着病程的进展,药物可以达到药效的时间越来越短,本来一天只需要吃 3 次,后来变吃 4 次、5 次,甚至有时候吃了药也不来电。若药物剂量太高,部分病患会产生「异动症」,全身肢体会不自主的扭动,类似舞蹈症。
为何老年人与年轻巴友用药不同?专家揭「1」关键
目前巴金森病的治疗药物以左旋多巴(Levodopa)及多巴胺受体促效剂(Dopamine Receptor Agonists)为第一线用药。1960 年代以来左旋多巴胺一直是巴金森病治疗的黄金準则,陈翊捷医师强调,左旋多巴是直接补充脑内多巴胺,对于巴金森病的症状有很好的改善效果,但初期剂量建议不要太高,需搭配其他辅助用药。
但患者长期服用左旋多巴会出现药效渐退、行动开与关不协调、冻结等现象,特别是年轻型的巴友。有鉴于此,省内动作障碍学会 2023 年公布最新治疗参考指引,建议临床医师,小于 70 岁的巴金森病患者,药物治疗优先採用多巴胺受体促效剂;70 岁以上才发病者,则建议先使用左旋多巴。
为何年轻型的巴友先以多巴胺受体促效剂为主,张永义医师解释,因为此药物为缓释型药物,半衰期比左旋多巴长,可以减少大脑因不正常刺激产生的放电。而且部分年轻巴友,还有 30-40 年的寿命,因此如何降低用药后的药效波动,相当重要。
正确用药与巴金森病共舞
张永义医师说,目前针对年轻型的巴友,临床医师会优先以多巴胺受体促效剂为主,因为它比较长效且温和,会缓慢释放作用在脑部,较不会产生大起大落的药物波动。近年有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左旋多巴治疗一段时间后,会产生异动症及药效波动,尤其年轻型巴友,第一时间给予左旋多巴且高于一定剂量时,大约 2 至 5 年就会出现药物波动。
陈翊捷医师说,巴金森病的治疗虽无法根治,但药物选择与治疗策略的调整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品质。随着病程的进展,药物波动与异动症的发生率不可避免,但透过优化用药策略,如年轻患者优先使用多巴胺受体促效剂,能有效降低药效波动的风险。
文/邱玉珍 图/艾蜜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