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节气更易伤风、感冒》中医师:「颈椎」保暖最重要...推1茶饮养生

时间:2024-09-22 12:00:23点击:74健康
随着节气渐渐入冬,气温下降,中医师分享秋分节气需要注意的养生保健之道。(图片来源/freepik)

秋分是一年24节气中的第16个节气,今年的秋分是在22日到来。

俗语说「秋分瞑日对分」,指的是秋分和白天与晚上等长。在这天过后,就能明显感受到昼短夜长,天气也逐渐转凉。

随着节气渐渐入冬,气温下降,秋分在日常保养最重要的养生之道就是「薄衣御寒」。睿鸣堂中医诊所院长吴宛容表示,因日夜温差大,最宜注意「颈部」的保暖,以避免颈部肌肉失去弹性,而出现类似落枕或是颈椎神经相关的伤科症状。

内科疾病方面,素有自律神经失调患者或肝郁潜在病性的患者,吴宛容建议需特别注意秋分节气最易影响人的情绪,对于有类似困扰的患者勿轻忽节气对人体症状的影响,若发现相关症状加重,建议提早回诊治疗。

那么还有哪些秋分养生之道,民众要多注意呢?

秋分更易伤风、感冒…「颈椎」保暖最重要

吴宛容先说明,秋季气候转凉,是各类内伤科疾病的好发季节。「尤其颈部在日常活动中均暴露在外,更容易受环境温度影响,而出现僵直、疼痛的情形。」

她指出,秋季防风寒的关键点,是在颈椎,若脖子未有薄衣保护,就容易导致颈椎气滞、气不上去,引发落枕,甚至因为头颈部循环下降而更容易得到伤风、感冒。

「且在传统上,秋分的节气对应于颈椎第6节,素有椎间盘突出、颈椎退化疾患等患者,一定要注意在这个节气,是否有因温度变化的影响而导致相关神经学症状的加重。」吴宛容提醒。

自律神经失调加重怎么治?

另外,吴宛容也提到,秋燥会抑制肝气,「也因此平素有自律神经失调、情绪容易起伏大、或是更年期患者,最容易在这个节气有相关症状加重的可能。又秋分是位于阳消阴长的开始,对应日照时数缩短,对应褪黑激素和血清素的分泌,更容易让人产生忧郁的情绪。」

儘管有共通的加重因素,不过吴宛容表示,对于不同的患者,在调理上仍会有不同的侧重点,「如自律神经失调、无特殊体质的上班族,若在节气入秋分后出现情绪起伏大、失眠、口乾舌燥的困扰,治疗上会对应节气加重以疏肝的加味逍遥散、柴胡、香附等药物做处理;但若是更年期患者在秋分后情绪起伏加重、心情忧郁,伴随筋骨痠痛、潮热盗汗等症状,用药上就会改以石膏类方如竹叶石膏汤,或是桂枝类方的温经汤为主。」

她强调,虽然节气会促进人体特定相关的病性,但在治疗上仍坚守中医「有是证,用是药」的精神。

中医师推秋分养生「百合浮小麦茶」能养心安神

至于秋分的养生茶饮,吴宛容推荐「百合浮小麦茶」:

材料:百合三钱、浮小麦三钱、葛根一钱

做法:以热水沖泡

功效:百合滋阴养肺,清心补虚,能缓解秋天潜藏的秋燥病性。

吴宛容解释,浮小麦可养心安神,用于阴虚燥热盗汗与脏躁症,能缓解秋分节气容易造成的肝郁病性,葛根则在中医传统上是很重要走颈椎的伤科用药,能降低颈部受寒的风。

她强调,以此三单味药配伍,简单而又有预防疾病的作用,是最适宜秋分的茶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