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医疗网/记者陈靖安报导】天气炎热,许多民众会选择手摇饮料、冰淇淋来解渴消暑。但过多高油高糖食物是导致高血脂、高血糖等代谢问题的主因,也会增加未来得到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台北市立联合医院林森中医昆明院区中医内科医师康妤甄表示,中医认为,高血脂患者常有「本虚标实」问题,可以从活血化瘀、健脾袪湿等方式治疗,透过改善气血循环与身体代谢机能达到降血脂的效果。
高血脂症初期无症状 严重恐致中风
高血脂症包括过多的低密度胆固醇(坏胆固醇)、三酸甘油脂,与不足的高密度胆固醇(好胆固醇)。当坏胆固醇过多、好胆固醇不足时,血脂容易堆积在血管壁,长期下来将导致血管狭窄硬化,产生心脏病与中风等严重疾病。康妤甄医师指出,初期的高血脂症并没有明显症状,因此容易被民众忽略。但根据统计,省内18岁以上民众约4人就有1人有高血脂问题,是需要全民一起关注防治的健康议题。
中医治疗高血脂症 利湿化痰、活血化瘀
中医自古即有膏粱厚味损伤脾胃的论述,认为长期摄入高热量、高油脂食物会造成肠胃道负担,形成「痰湿、痰浊」堆积于体内,导致气机阻滞、气血津液循环不佳,产生许多如高血脂、高血糖等等代谢性疾病。中医治疗高血脂重视「标本兼治」,除了透过利湿化痰、活血化瘀等方法增加代谢废物排出以外,亦需要从根本补强体质的不足,才能真正改善患者的代谢机能。
标本兼治 改善体质为不二法门
「医师,我饮食都相当注意,怎么还会有高血脂呢?」除了饮食的影响之外,家族遗传、个人体质的虚损以及不良生活习惯都是导致高血脂的重要原因之一。康妤甄医师说,高血脂患者常有脏腑功能低下的问题,因此更容易出现新陈代谢异常,甚至有疲倦、水肿等症状,必须改善体质才能达到长期稳定的效果。
针对食少纳差、脾胃失调的患者,白朮、茯苓等药材可以健脾袪湿、升清降浊,提升消化功能;年纪较长的患者则常见因肾气虚衰、肝肾不足无法维持正常的代谢机能而导致血脂过高。此类患者多属虚证,常有手脚末梢冰冷、下肢痠痛肿胀、鼻过敏等不适,可用丹参、熟地等药物补肾祛瘀,亦可以在每年约7至8月使用三伏贴辅助治疗,改善相关症状。康妤甄提醒,民众务必经过医师评估再行用药,避免来源不明的药物伤害健康。
调整生活作息+良好饮食习惯 避免高血脂威胁
现代人生活步调快速,吃得好却动得少,不良的生活习惯与身心压力导致高血脂等代谢疾病越来越常见。康妤甄医师提醒,用药治疗以外,建议民众也应改变生活作息,尽量选择高纤、低盐低油低糖的原型食物、培养规律运动习惯,并配合定期检查,才能及早预防与避免高血脂对健康的危害。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