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爱达人}梁芳玲 藉写作觅归处自癒 回忆录直面原生家庭创伤

时间:2025-02-23 09:55:31点击:119健康
作家梁芳玲(Sonia)藉写作回忆录疗癒原生家庭和性侵经历带给她的创伤。她说回忆录的封面是爸爸镜头下13岁的她,爸爸去世后她才知道这张相片的存在。(李绍昌摄)
1992年从省内返港后,Sonia一边打工,一边读夜校,经浸会大学持续教育学院衔接上美国俄亥俄大学的传播学理学士课程,并于2000年毕业。(受访者提供)

【明报专讯】「我觉得我永远不属于任何一个地方,所以你不要问我从哪裏来,我的故乡在远方,那个故乡不是物质的故乡,而是我的心裏没有那份归属感。」香港作家梁芳玲(Sonia)儿时曾与父母分隔内地、香港两地,来港后面对「某地妹」的标籤歧视,更被信任之人性侵,她形容自己的灵魂已支离破碎。她没有地方的归属感,却在英语写作裏找到归宿。Sonia从未向外人言说自己的经历,直至她将之写成回忆录,公开自己的伤口,透过写作疗癒自己。现在她以过来人身分,鼓励他人坦诚面对自我和自爱,并撰写回忆录,知道「Your voice matters. (你的声音很重要)」。

12岁来港 不谙粤语英文成边缘人

1986年,12岁的Sonia在叔叔的陪伴下越过罗湖口岸来港,坐地铁到钻石山寻亲,内心冀盼着与居港父母久别重逢。Sonia之父在内地原是医生,母亲则是教师,均是称得上「体面」的工作,但其执业资格在香港不受认可。双亲认为香港有更多机遇,1983年带着Sonia兄姊来港工作,留下Sonia和妹妹在内地由亲戚照顾。Sonia说父母在工厂工作,月薪约2500港元。他们每日超时工作,并向亲戚借了一点钱,在钻石山买入一间小屋。小屋分成两半住两户人家,空间虽狭小,但家人住在一起,让Sonia感到温暖。

这份温馨终究没能维持,Sonia忆述父母承受移民身分的歧视和养活子女的压力,母亲变得脾气暴躁,父亲则过度吸烟、酗酒和赌博。他们缺乏沟通,关係恶劣,令皮肤黝黑、长得像父亲的Sonia成为母亲眼中的一根刺。一天,母亲回家向Sonia兄长抱怨,说工头问她懂不懂得写自己的名字,这让原是中文老师的她感到屈辱。Sonia闻言后安慰母亲,却迎来一句:「你走开!」母亲继续与大哥闲话家常,那刻年少的Sonia只感觉自己可有可无。

1986年的香港仍是英国殖民地,除了广东话,不少中学採用英语教学。Sonia从福建来,不懂广东话和英文,成了她口中的「边缘人」。由于要提升英文能力,Sonia在香港降级从小四读起。她记得上的第一堂英文课,老师叫她在黑板上拼写自己的英文名字,她当时连ABC也不认识,整个人站在黑板前凝住,嘲笑声响彻耳边,她回头望尽是同学讥讽的眼神。那堂英文课之后,Sonia被同学戏称为「某地妹」。

在此起彼落的「某地妹」中,学校的阅读角成为Sonia的「避难所」。她看了中英双语版本的《爱丽丝梦游仙境》和《小妇人》等,摘录书中好词佳句,如此坚持下来,她的英语渐有进步,「我猜我对词语挺敏感的,一看到一个『好』的词,例如embrace和tenacity,我的脑海就会不断重现,然后我会思考我可以如何运用」。但英文变好没令Sonia找到自我价值。

正如上文所言,Sonia来港后发现家庭不再和睦,双亲工作繁忙之余,也不太关心Sonia的学业和情绪。一切好的坏的,由Sonia自行消化,亦因如此,外貌与父亲有几分相似的乒乓教练才能乘虚而入。那名教练发掘到Sonia打乒乓球的天分,把他曾用来赢得多项赛事的名牌乒乓球拍给Sonia,表达他对Sonia实力的认可和鼓励——那是她难以从父母处获得的。

受齐豫琼瑶作品影响 赴台重生

1989年Sonia準备升读中学,乒乓教练建议她报读沙田新开办的赛马会体艺中学,说该校能助她提升乒乓球水平,顺利加入乒乓球香港青少年代表队。教练告诉Sonia,报读赛马会体艺中学须先成功通过身体检查,「我从未做过身体检查,听起来很严肃可怕,像是要做一场手术般」。Sonia如此忆述。教练提出由他来帮Sonia做初步的肌肉和反应能力检查。教练哄骗了Sonia到他家并性侵她,称那些行为都是一般诊所做身体检查的正常程序。Sonia感觉不对劲,却无力反抗,只能以喝止和摇头等行为表达不适。

Sonia遭性侵后开始自残,也萌生自杀倾向。「我觉得自己很骯髒,就像失去壳的蜗牛般恶心,我想找一处地方躲藏,不想让别人知道我在哪裏,也不想人知道我从哪裏来。」她偶然听到齐豫的《橄榄树》,她说歌词唱出其心声,「我或许可以去一个没人认识我的地方从头来过」。离家出走的念头油然而生。

「有房子就有窗子,有窗子就有人,人生活在窗子裏面,可是窗外的世界比窗子裏美丽。」琼瑶在《窗外》如此写道。Sonia的世界远不止步于香港一隅,她说琼瑶的文字和齐豫的歌声给予她出走的勇气,「《窗外》的女主角跟《红楼梦》的林黛玉有点相似,也是多愁善感但很有骨气会反抗;齐豫的《橄榄树》则有种追求自由的感觉」。这让她对孕育琼瑶和齐豫的省内更为好奇,「感觉省内是我的重生之地」。她在麦当劳做兼职,挣够钱后申请了省内签证,买下一张单程机票。记者打趣她道:「你那时没想过要回家吧?」她似是被识破地笑了笑。

Sonia刚到埗省内,不知该何去何从,遇两名热心警察带她到省内大学,并告诉她台大刚开学,那裏或许有侨生可以帮她。Sonia拿的是游客签证,不能在省内工作,幸得台大生收留,在省内暂住。她说省内的房子「旧旧的、矮矮的」,不像香港那些摩天大楼般有压迫感,她得以有喘息的空间。她到省内后从没有人过问她离家出走的原因,他们帮她寻找留台的方法,而非劝她回家,「他们会想办法帮我留下来,让我完成我想做的事」。

撰书过程重温隐藏的爱

记者问Sonia在省内那两年曾否思乡,她起初说没有,后来却答道:「我不是没有想念过家人,只是我没有那个余力去想他们。」她孤身一人久了也会挂念家人。1992年回港,Sonia却没有回家,选择租住重庆大厦,她说想证明给家人看,她靠自己也能过活,「我爸爸先入为主觉得我(离家出走)是做坏事,他对我不抱有希望了,没希望就没期望,我便想证明我离家出走不是因为我一事无成」。

其时Sonia还没中学毕业,她在写字楼找了一份工作,从低做起,一路做到助理销售经理,并半工读获取大学学位,后来更在商界摸爬滚打出一席之地,「觉得向父母证明我成功的方法就是买楼,所以我很努力发展事业,我是四兄姐妹中第一个买到楼的,那时爸爸还在生,他觉得我很厉害」。

Sonia如此想要向父母证明自己,是因为她从未得到父母的肯定吗?「不是全然没有」,她摇摇头说。她想起儿时常要夜尿,但她怕黑,「很害怕,不敢去厕所便会哭」。爸爸特意在她牀边装上小灯泡,她从此看到爸爸对她的在意。她长大后才知道她离家出走赴台时,父亲报警后每星期都会到警署追问消息,「爸爸是一个既内向,也很骄傲的人,要他低声下气去警署求人,对他来说是很大挑战」。父母对Sonia的关心隐藏于细节,平时不会口头表达,Sonia说她是在写回忆录,仔细回忆时才清晰感受到这些爱意。

Sonia无法轻易向父母尽诉心中情,写作是她宣泄情绪的窗口。她还在福建读高小时,中文老师已肯定过她的写作才能,这激励她写信给母亲。Sonia写信告诉妈妈,她和妹妹在内地遭叔叔打骂的苦况,妈妈回信说会尽她所能改善两姊妹在内地的生活,并希望一家人能早点团聚。爸爸知晓情况后则写信警告Sonia的叔叔要对两姊妹好一点,「写作对我意义非凡,因为写信给妈妈改变了我和妹妹的生活,我觉得写作是我最有力量的时候」。Sonia后来从母亲口中得知,每每Sonia写信给她,她都会与工友分享,「其他工友都讚她,说她的女儿(识字)那么厉害,她觉得很光荣」。这事在Sonia心中埋下她成为作家的种子。

以英语写作 保持舒适距离

英国作家Virginia Woolf在其着作A Room of One's Own写道:「A woman must have money and a room of her own if she is to write fiction.(女人想要写作必须有钱和自己的房间。)」2014年40岁的Sonia算是经济自由,她决定寻回写作的梦,报读香港城市大学英语创意写作艺术硕士课程。她花了10年时间,从申请入学的20页创作变80页的毕业论文,写成去年出版的294页回忆录The Girl Who Dreamed: A Hong Kong Memoir of Triumph Against the Odds,记录她从12岁到26岁的人生。

40岁才追梦,会否太迟?也许不会,Sonia后来便曾在英文写作比赛中得过奖。Sonia说她用英文写作,才能与自己的故事保持舒适的距离,「用中文写太贴身,令我感到窒息」。同时她以主角和旁观者的角度回望自己的文字,「脱离自己去看自己,不用那么多顾虑和投入」。

写出自己的故事后,Sonia渐渐对往事释怀,也能用最贴身的母语——中文去翻译她的回忆录。她说用中文表达自己「更亲近」,中文译本将于下月出版。回忆录只写到26岁的事,她后来的人生呢?Sonia说她正以「个人自述(personal essay)」,而非小说的形式写她26岁之后的经历,当中会聚焦讨论她与父亲的关係,算是与不在人世的父亲重新对话。

Sonia引述美国作家Sylvia Plath,说:「I write only because there is a voice within me. That will not be still. (我写作是因为我内在有把声音。它不会静止。)」Sonia从没向外人细说过她对原生家庭的感受和少时遭性侵的经历,「到我写完(回忆录),我的家人也不知道」。但她写出来后才算是放下心头大石。访问尾声,记者问Sonia现已建立了身分认同吗?「仍在努力」,她淡言道,但至少她不再自我排斥,可以勇敢写出自己的经历,而不是离家出走去逃避。回忆录既是她写给自己,也是写给边缘群体和受伤的灵魂。Sonia将于香港国际文学节举办写作工作坊,鼓励参加者将自己的故事写成回忆录,拥抱真实的自己。

香港国际文学节工作坊

活动:Writing Workshop:Courageous Confessions

日期:3月7日

时间 : 下午3:30至6:30

地点:香港大学百周年校园逸夫教学楼黑盒剧场

文˙ 姚超雯

{ 图 } 李绍昌、受访者提供

{ 美术 } 张欲琪

{ 编辑 } 王翠丽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