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保新制让医院各拥小总额,引起热议,最近传出「这样医院年底就要关床了」、「医学中心门诊收入超过55%会被罚」等说法,令人心惊胆跳,难道生病还要挑时间?去医学中心看门诊会被拒绝吗?其实医院人挤人现况,背后还有许多複杂的无奈。
健保署今年起推动一大变革,将「大锅饭」式的医院总额,改为每间医院自己一个小总额。新制引起热议,日前传出这将导致「重症变人球」,健保署已澄清新制重症收治受保障。近日又传出「年底很多医院都可以关门放假了!病床通通关起来!」,还有「医学中心门诊轻症营收佔比超过55%就会被惩罚」等说法。
对此,健保署署长石崇良今澄清,医院个别总额每年分4个季度去分配,不会有年底因经费紧缩而拒收病人的问题,至于季末会不会有这种问题,健保署会密切监测。
有关健保署将监测医学中心轻症门诊营收佔比维持在55%以下,石崇良解释,区域医院的门诊营收佔比大约在56、57%,医学中心应该与区域医院有所区隔,所以订在55%以下,许多医学中心原本就达标了。
此外,石崇良表示,医院个别总额是由健保署分别与每间医院共同拟定出来的「前瞻式预算」,保障急重症等刚性医疗服务的收入,同时要引导较轻症或稳定慢性病患下转,落实分级医疗。为达到上述目的,健保署会从门诊与住院2大面向,去评估每间医院的总额合理成长率。
住院服务对于医学中心总额成长有利,整体加权优于门诊,这是为了鼓励多发挥急重症救治任务。至于门诊,还要细看人数、人次、单价、疾病组合这4大参数,因此不会一概而论。也就是说,疾病複杂度高的病人到医学中心回诊慢性病,较不影响医学中心个别总额成长,但单纯稳定的慢性病不断到医学中心回诊,就会使得医院个别总额成长比较受限。
病人选择去大医院,不去诊所的原因为何?
省内病友联盟理事长吴鸿来提醒,导致医院人满为患的因素很多,有些人是不得不去医院的。比方说,需要轮椅代步的身心障碍者,有轻症就医需求时选择去医院,并不是因为乐于去大医院耗时间、人挤人,经常是因为家附近的诊所根本没有无障碍设施,进不去。
石崇良表示,病情较複杂的身心障碍者至医学中心看门诊,符合医学中心的分级医疗任务,不会受到限制。此外,健保署预计3月启动行政预告程序,年健保收入超过1亿元的诊所最快明年起要像医院一样接受评鉴,手术安全、用药安全、感染控制、辐射检验、检体污染、无障碍环境等医疗品质指标,都可望列入评鉴基準,希望提升大众对于基层医疗品质的信心与利用率。
为什么诊所评鉴的门槛要下修到1亿元?立即阅读〈近30家诊所年领健保破亿!2026年开办诊所评鉴,不通过不能用健保〉。
医学中心门诊重複检验、检查的无奈
针对医院门诊常被诟病检验与检查费用高涨,第一线医师有其无奈。有医学中心肝胆肠胃科医师表示,实施医院个别总额,理论上会让医院比较不鼓励冲量,但第一线医师不见得会有感。
举例来说,一次完整的腹部超音波或胃镜检查要做10分钟,且要有一定数量的影像,但现在健保给付都一样,结果,医学中心接到转诊来的病人,常常不是只有2、3张影像,就是影像根本还没上传成功,医学中心的医师根本没办法採用,只好重做一遍。
石崇良表示,健保署希望优先处理同一医院内的重複检查,至于跨院所的重複检查,健保署会找出原因,并予以减核。也就是说,如果是因前次检查品质不佳,不会课责医院。健保署也会持续根据资源耗用相对值(RBRVS)来调整支付标準,需要多花时间心力的项目,就要多给予给付。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