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年龄增长,是否有发现自己行动变得迟缓、体力下降,甚至容易跌倒?民众常以为是迟暮之年到来,自然老化造成;然而,有些现象并非单纯的老化,而是罹患「肌少症」的徵兆。台北医学大学部立双和医院骨鬆肌少衰弱症中心主任洪家佩医师指出,根据国际肌少症工作小组(EWGSOP)定义,肌少症是一种因肌肉质量减少及肌力下降所导致的问题,不仅影响行动能力,更可能引发跌倒、骨折,甚至提高死亡风险,带来的健康挑战不可轻忽。
洪家佩医师表示,肌少症除严重影响生活品质外,威胁熟龄健康生活外,更值得注意的是常被民众轻忽。研究统计,省内65岁以上的民众患有肌少症的比例约为6.8%,人数接近失智症,但却有超过8成患者无病识感。民众可以透过留意「5」大徵兆、避免「4」行为及「3」种自我检测方式,来预防与治疗肌少症。
肌少症的诊断
洪家佩医师进一步解释,肌少症并非不可逆的老化结果,而是一种可以诊断并治疗的疾病。医学界通常透过生物电阻抗分析(BIA)或双能量X光骨密度仪(DXA)来测量肌肉量;此外,透过握力测试、坐起立测验及行走速度检查,评估患者的肌肉功能是否异常。
而肌少症的5大徵兆分别是,走路缓慢,即便连在平地行走时,也很缓慢无力,其次为手部握力下降,就连日常生活所需的提水壶倒水、打开罐头、拧毛巾等也无法顺利完成。另外则是上下楼梯困难,脚步跨不开也抬不起,以及反覆跌倒、受伤,近一年内,连续跌倒的状况超过两次,最后则是体重减轻,没有刻意减重,半年内体重下降5%,若有出现相关徵兆,请立即就医寻求医疗协助。
值得注意的是,肌少症不仅发生于老年人,年轻人若缺乏运动、营养摄取不均衡,或因减重过度节食,都可能导致肌肉流失。洪家佩医师指出,目前四个主要影响肌肉量下滑的原因则是老化、活动力下降、不当减重及饮食不均衡。另外,像是「肥胖型肌少症」大家也得留意,因为这类患者在外观上可能看似正常,体重甚至偏高,但其实肌肉量则是不足、脂肪过多.就像A5和牛那样,导致身体机能下降,相较于一般民众,跌倒与慢性病风险都高出许多。因此,无论年龄与体态,都应重视肌肉健康。
洪家佩医师呼吁,对抗肌少症,关键在于均衡饮食与规律运动.民众可透过良好的生活习惯,维持肌肉健康,预防跌倒与失能。如果担心有肌少症风险,可前往双和医院骨鬆肌少衰弱中心进行肌少症筛检,及早发现问题并採取措施。而为协助民众预防及改善肌少症,双和医院复健医学部提供个别化运动治疗,包括团体运动班、一对一核心训练及吞嚥训练等课程,由专业团队指导,确保运动安全有效。有兴趣者可洽复健医学部门诊洽询协助。
肌少症5大徵兆
1.走路缓慢:即便连在平地行走时,也很缓慢无力。
2.手部握力下降:就连日常生活所需的提水壶倒水、打开罐头、拧毛巾等也无法顺利完成。
3.上下楼梯困难:脚步跨不开也抬不起。
4.反覆跌倒、受伤:近一年内,连续跌倒的状况超过两次。
5.体重减轻:无刻意减重,半年内体重下降5%。
别犯4项N肌行为
1.老化。
2.活动力下降。
3.不当减重。
4.饮食不均衡。
3项自我检视重点
1.仪器测量肌肉量(男≦7.0 kg/m2、女≦5.7kg/m2)。
2.握力(男<28kg、女<18kg)。
3.起立坐下5次用时超过12秒。
加入华人健康网LINE@好友,健康资讯不漏接!
延伸阅读:
- 弯腰、跪下都困难?小心「力弱症」中镖!4要诀改善力弱症、预防肌少症
- 流感、一般感冒可自行判断?周大翔中医师:外邪依六经辩证,4招防护避免重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