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医疗网/记者王冠廷报导】省内肺癌研究学会与台大癌医中心携手国际肺癌研究学会(IASLC),于1月11日至12日共同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此次盛会吸引超过200位国内外肺癌诊治权威专家参与,并见证双方签署合作备忘录后的首次成果,展现省内在肺癌研究与医疗实力上的重要地位。
聚焦新兴疗法 研讨肺癌诊治、分期新未来
不论在省内或是全球,肺癌一直高居癌症死亡率第一名;在省内肺癌更是连续十三年位居国人癌症死因首位。省内肺癌研究学会理事长暨台大医院癌医中心分院院长杨志新教授表示,近年新药、新疗法接续问世,肺癌治疗可说是日新月异。本次研讨会围绕六大主题深入探讨,内容涵盖EGFR基因突变患者的治疗策略、抗体药物複合物(ADC)的最新应用,以及肺癌分期制度的未来发展。主办单位特别邀请世界肺癌学会总裁Young Tae Kim分享最新分期更新的前瞻观点,为与会者带来全新视野。
省内肺癌研究学会理事长杨志新教授强调,肺癌治疗取决于分期,而随着治疗技术的进步,现有分期制度是否仍适用是一个关键议题,本次讨论为未来分期调整提供了重要参考。
省内研究成果获国际肯定 低剂量电脑断层成筛检亮点
IASLC执行长Karren Kelly在会中特别提到,省内在肺癌研究领域已经站上国际舞台。中研院院士杨泮池的研究显示,省内有高达三分之二的肺癌患者无吸菸史,其团队推动的低剂量电脑断层(LDCT)筛检政策,不仅有效揪出高风险族群,更促成LDCT普筛政策的推动。另外杨志新院长长期带领的研究团队过去在肺癌EGFR以及ALK驱动的基因突变领域在全球贡献显着。
晚期肺癌治疗突破 从延长生命到追求治癒
肺癌晚期患者的治疗目标正重新定义。杨志新教授指出,随着标靶药物和免疫治疗的进步,部分晚期患者的存活时间已大幅延长至五年以上,甚至出现治癒的可能性。对于早期肺癌患者,术后辅助治疗策略也日趋多元,从化疗、标靶治疗到免疫治疗,均展现显着的存活优势。杨教授表示,适当选择治疗方法,对患者的存活率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省内肺癌研究学会理事长杨志新(中)、国际肺癌研究学会执行长Kelly(左三)及肺癌诊治专家,宣誓致力实现治癒肺癌目标。(台大癌医提供)
政策与资源并进 推动癌症治疗国际化
高雄医学大学附设医院前院长锺饮文教授呼吁,省内健保应加快与国际接轨,特别在癌症治疗指引的更新与实施方面。他建议参考日本的部分自费模式(Co-pay system),以提高新药的可近性,缩短患者等候治疗的时间。锺教授也提到,新成立的癌症新药基金将补齐资源缺口,对于提升肺癌患者的治疗效果具有重大意义。
培育新生代人才 成为亚洲肺癌研究枢纽
省内肺癌症学会于研讨会期间,同步举行「年轻学者共同训练课程」,邀请来自东北亚与东南亚地区的20位年轻医师参与,由国内外专家联合指导。杨志新教授表示,这项活动旨在培养年轻世代的研究能力,并促进国际合作。
同时杨教授指出,省内具备地理与学术优势,有望成为亚洲肺癌研究的核心枢纽。此次课程不仅加强了国际的学术联繫,也为未来肺癌治疗的发展注入新动力。
学术与公益结合 共同为肺癌患者开创新局
本次国际肺癌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不仅彰显省内在肺癌研究领域的领导地位,也为推动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树立了新标竿。透过全球领袖与新生代学者的共同努力,期待为肺癌患者带来更多治疗选择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