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少症非长者专利 3重点预防肌肉流失(附建议运动)

时间:2025-01-14 11:54:38点击:65健康

不少长者容易跌倒,有可能是因肌肉流失所致,当影响日常生活时,甚至可被称为「肌少症」。有医生指出,长者确是高危族群,但近年不少年轻人因不当节食或久坐少动,造成肌少症有年轻化趋势,故建议公众要正视问题,并透过生活及饮食习惯,预防肌肉流失。

肌少症即是肌肉流失,引致肌肉量减少、肌力及肌耐力下降,以及日常生活功能障碍。中国香港体适能总会行政总监黄永森博士表示,营养不良、长期病患及缺乏运动锻鍊都是肌少症的风险因素,长者的确是患上肌少症的高危族群。研究数据显示,随着年龄增长,长者的肌肉量按年减少约一个百分点,而且肌力下降的速度比肌肉量的减少快三倍。因此,社会不能轻视肌少症所带来的潜在隐忧。

中国香港体适能总会行政总监黄永森博士

6徵兆判断肌少症

肌少症属于慢性病的种类,相比伤风感冒的一般急性疾病,肌少症的病徵及症状较为不明显,患者普遍地不容易察觉自己出现肌少症。可是, 一般市民特别是长者身边的照顾者,可以观察及留意以下状况,以判断肌自己或身边人有否出现肌少症的「徵兆」:

  • 肌肉萎缩(特别小腿、四头肌及膊头)
  • 力不从心
  • 行得比以前慢
  • 平衡力差
  • 生活上出现功能障碍,例如上落楼梯出现困难
  • 曾经跌倒

成因包括衰老活动量减少

肌少症的成因大致可包括以下:

衰老:老化造成神经变化、荷尔蒙和雌激素减少、胰岛素阻抗等等,都会影响蛋白质的储存与分解。

活动量减少:长期卧床、久坐不活动,造成持续肌肉流失。

营养不良:蛋白质、能量摄取不足或吸收不良,导致肌肉难以合成。

其他易加剧肌肉流失原因:也包含糖尿病、慢性病、肥胖、代谢症候群等病理性因素,都可能与肌少症合併形成恶性循环。

别以为肌肉量不足只会影响双脚力度,其实肌少症可以对患者的起居生活,以至整体健康构成影响。肌少症患者的四肢肌肉都会减少,有可能无力支撑上楼梯;还会影响平衡和协调,增加患者跌倒及骨折机会;肌肉太少更会降低代谢率,令体重更难控制,有研究指肌少症会增加患上糖尿病及心血管等慢性病风险。

黄博士指,发生肌少症的过程但大致可分为「肌少症前期」、「肌少症」及「严重肌少症」三个临床阶段:

  • 「肌少症前期」的特徵是肌肉量下降,出现轻微的肌肉萎缩,但并未造成明显的肌力下降或日常生活功能障碍。
  • 「肌少症」的特徵是明显的肌肉量下跌及肌肉萎缩,导致肌力出现明显的减弱,甚或伴随着日常生活功能障碍。
  • 「严重肌少症」则代表无论肌肉量减少、肌力下降及功能障碍都十分明显,日常生活活动大受影响,更甚的是不良于行,独立地照顾自己的能力下降,需要他人协助进行日常活动。

临床上,肌少症与骨质疏鬆症共存的发生率高达两成,以女性、年老及骨折患者为主要风险因素。当长者同时患有肌少症及骨质疏鬆症,因跌倒而导致骨折的风险亦上升。股骨骨折是长者较为常见的骨折类型。统计数字显示,股骨骨折的长者当中,有20%患者在首六个月因继发性的疾患而离世,另外有五成的骨折者永久地失去独立生活的能力。

肌少症可以对患者的起居生活,以至整体健康构成影响。(@Jimmy Chan_pexels)

饮食或运动可改善

无论是原发性还是继发性肌少症,只要在专业的医护人员及体适能导师协助下,绝对可以令肌肉「失而复得」。

绝大部分肌少症患者,只需要根据生活方式医学原则,在日常生活中调节饮食习惯及加入针对肌肉进行适量的阻力训练,已经足以改善肌少症状况。

可是,部分继发性肌少症患者,医生可能需要找出导致肌肉流失的病理原因,然后进行针对性的药物治疗。

饮食营养方面,肌少症患者需要注意蛋白质、维他命D、硒、镁及奥米加3脂肪酸的适度吸收。阻力训练方面,每星期进行两至三次针对主要肌群的中等至高强度阻力训练。

饮食或运动可改善肌少症。(@Anna Shvets_pexels)

三招预防肌少症

若要避免肌少症找上门,就需要预防它的发生,预防远比事后再来补救来得实际有用。

  • 第一要吃优质蛋白质
  • 第二总热量绝对要充足
  • 第三最重要的是一定要运动。

黄博士又称,持之以恒做运动能帮助长者改善肌少症,不过做运动时宜紧记以下要点:

  • 选择于适当的温度及湿度下进行运动,避免于过热及严寒的环境进行练习。
  • 以层层递进的方式进行练习,由低难度及缓慢的进度开始,再逐步提升运动强度、时间及次数。
  • 穿着合适的休闲运动服装及鞋袜进行练习。运动鞋的尺码要合适,鞋的内部要提供良好的承託和保护力、足跟部位要稳固、鞋身要柔韧、鞋底要防滑。
  • 确保于安全及合规格的地方进行练习。
  • 运动前要先做热身(warm-up),运动后也要做整理(cool-down)
  • 运动前、运动期间及运动后均要合理地补充足够的水份(一小杯约150毫升)。
  • 运动期间如感到不适,应立即停止,通知同伴或寻求医生协助。此外,长期病患者开始进行运动计划前,应先谘商医生或专业人士意见。

建议长者运动

近期推行的「赛马会老友运动计划 — 体适能乐活耆园」,针对本地长者健康及体适能情况划分不同健康风险类别,数据化评估长者的心肺、肌力和平衡等健康情况,再建议合适健体训练。当中遇上一些长者在肌力及平衡力方面表现欠佳时,都会建议他们进行以下运动:

坐式运动1:

  • 坐于椅上,双脚与髋关节平衡阔度踏在地上。
  • 先将左脚轻轻抬高,再放回地上,右脚轻轻抬高,再放回地上。
  • 还原,换脚重覆步骤。

主要锻练肌肉组群:腹部(髂腰肌)、大腿(股四头肌)、小腿(腓肠肌、比目鱼肌)
辅助、稳定肌肉组群:大腿(髋内收肌群、髋外展肌群)、腹部(腹横肌、竖脊肌)、小腿(胫骨前肌)

坐式运动2:

  • 坐于椅上,双脚与髋关节平衡阔度踏在地上。
  • 伸出右脚,并将脚跟向前点。
  • 还原,换脚重覆步骤。

主要锻练肌肉组群:腹部(髂腰肌)、大腿(股四头肌)
辅助、稳定肌肉组群:小腿(腓肠肌、比目鱼肌)、腹部(腹横肌、竖脊肌)

坐式运动3:

  • 坐于椅上,双脚与髋关节平衡阔度踏在地上。
  • 右脚轻轻向后点,再放回原位。
  • 不断换脚重覆步骤。

主要锻练肌肉组群:臀部(臀大肌)、大腿(腘绳肌)、小腿(腓肠肌)
辅助、稳定肌肉组群:大腿(股四头肌、髋内收肌群、髋外展肌群)、腹部(腹横肌、竖脊肌)

老友运动计划 惠及1500长者

中国香港体适能总会在香港赛马会慈善信託基金捐助下,与香港房屋协会(房协)合作推行的「赛马会老友运动计划 — 体适能乐活耆园」,是一项为期3年的社区慈善体育项目,自今年首季推出以来(至2024年11月为止),已惠及房协辖下10个出租屋邨及屋苑近1,500名长者。

此计划主要透过为长者进行体能测试,再由中国香港体适能总会的专业教练按即时报告结果,安排适切的健体训练。计划更得到香港房屋协会「房协友里」长者康乐中心支持,在屋邨内定时设立「乐龄健体阁」,引入具特色又新奇好玩的长者电玩游戏—「体感大激斗」,将乐龄科技带入健体运动,鼓励长者在轻鬆的气氛与邻里边玩边做运动,促进身心境健康。

原文刊登于活好的So Fit So Good
记得同时留意我们的Facebook、Instagram & Youtube 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