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一下肿成猪头?医师教你辨别是「过敏」还是「基斯特症候群」

时间:2024-12-25 14:59:32点击:64健康

南韩「国民天后」IU(李知恩)近日在採访中自曝罹患罕见疾病「斯基特症候群」(Skeeter syndrome)。她提到,被蚊子叮咬后,皮肤不仅出现肿块、流脓,甚至部分皮肤坏死,导致连针刺都不痛。什么是基斯特症候群?哪些人是高危险群?

林口长庚儿童过敏气喘中心主任叶国伟指出,基斯特症候群是一种极为罕见的过敏性疾病。患者在蚊子叮咬后会出现大面积局部炎症反应,伴随低烧,易被诊断为蜂窝性组织炎,特别常见于2-4岁儿童。

基斯特症候群与蜂窝性组织炎不同,基斯特症候群的反应通常在蚊子叮咬后数小时内发生,而蜂窝性组织炎则需2到3天才会出现。

基斯特症候群是什么?如何诊断?

叶国伟分享了一个林口长庚的临床案例,一名7岁男孩每逢夏天都因蚊子叮咬导致皮肤溃烂、水泡、肿胀,甚至发烧,全身淋巴结及肝脾肿大,且血液中的白血球有一半是大型颗粒性淋巴球,因此确诊为「蚊虫叮咬过敏症」。

蚊虫叮咬过敏症是因蚊虫唾液腺抗原引发患者CD4+T淋巴球活化,进一步诱导慢性EB病毒感染的自然杀手细胞大量增殖,久而久之有可能转化为淋巴肿瘤,不可不慎。

叶国伟说,过敏体质被蚊子叮咬皮肤会出现风疹块、红疹,有些人在24– 36 小时会出现延迟瘙痒性的丘疹,症状大约几天内就会逐渐消褪。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被蚊子叮咬的地方在2 至 6 h出现大疱性或甚至全身型反应,如血管水肿、荨麻疹或气喘,则应怀疑有「蚊子过敏」,建议到过敏免疫科就诊。

被蛟子叮咬,出现「1」现象不单纯

被蚊子叮咬后,若出现急性症状,可採用冰敷减缓红肿与瘙痒,或使用局部类固醇及抗组胺药物。如果肿胀迅速加重或伴随全身症状,应立即就医。日常预防则可通过避免蚊子叮咬,如穿着长袖长裤、使用防蚊用品,以及避免蚊子孳生环境来实现。

蚊虫叮咬虽然看似平常,但对某些高敏感族群可能带来重大健康风险。了解基斯特症候群,并採取适当的预防与治疗措施,有助于减少疾病的影响,保障健康。

文/邱玉珍、图/巫俊郡

谘询医师:林口长庚儿童过敏气喘中心主任叶国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