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冬天不只肠病毒、流感疫情齐发,百日咳也来搅局。疾管署表示,北部校园最近再新增2起百日咳病例,判定为校园群聚。哪类人较容易确诊?平时该如何预防?
疾管署公布,北部近日增加2例感染百日咳的患者,其中指标个案为一名12岁男童,11月30日开始陆续出现咳嗽有痰、发烧、食慾及活动力下降的情况。时隔约10天未见症状改善而再次就医,后续採检后确认为百日咳。
疾管署副署长曾淑慧表示,患者的3名家人已进行预防性投药,目前无症状。匡列的同校密切接触者16人中,则有1同学也出现咳嗽症状,经採检同样确认感染百日咳。今年截至12月19日为止,全台累计已有30例百日咳病例,是2019年以来同期最高。
初期症状与感冒相似,易误诊或延迟就医
百日咳由百日咳桿菌引起,主要经由飞沫方式传染,潜伏期一般为10天左右,最长可达20天。在省内,百日咳属于第3类法定传染病,主要感染对象为5岁以下幼童,又以3个月以下的婴幼儿占总体感染数51%最多,其次则为20岁以上的成人患者,佔36%。
感染百日咳桿菌初期症状为轻微咳嗽、流鼻水、打喷嚏及发烧等,与类流感及感冒症状十分类似,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容易因难以辨别症状而延误就医,或造成群聚感染,也易被误诊为气喘或支气管炎。
婴幼儿及部分青壮年患者随病程进展,症状会变成阵发性的咳嗽,患者有时更可能因为咳嗽过于频繁,难以换气而出现倒吸气的「哮咳(whooping)」情况。
国际百日咳疫情也升温,6个月以下婴幼儿建议打疫苗
不只省内有百日咳疫情,不少国家也出现确诊人数上升趋势。根据疾管署统计,中国百日咳确诊数,截至今年5月已达到9.7万例,大幅超出往年不到5,000例的数字。韩国今年截至12月19日,确诊数则为3万多例,同样高于以往1年内不超过千例的数字。
6个月以下婴幼儿为百日咳高危险族群,如果感染严重恐併发肺炎、脑膜炎等重症而导致死亡。对此,曾淑慧表示,要预防百日咳,接种疫苗是最有效的方法。目前有提供出生满2个月、4个月、6个月、18个月施打共4剂可预防百日咳的五合一疫苗;5岁~国小学龄前的幼童,则可施打1剂混合疫苗(Tdap),可同时预防破伤风、白喉及百日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