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员许家蓓子宫内膜癌扩散病逝!哪些人是高危险群?医揭9大危险因子

时间:2024-09-18 15:00:13点击:103健康

民进党议员许家蓓几个月前发现罹患子宫内膜癌,病况恶化扩散至骨头,积极接受化疗后恢复状况不错,没想到上週开始病情急转直下,今(18)日清晨病逝,享年48岁。医师表示,子宫内膜癌及早发现和治疗,治癒率相当高;若疾病已扩散到子宫以外的地方,预后非常差

子宫内膜癌为子宫体癌中最常见的一种癌症类型,每年新诊断子宫体癌个案中有超过9成以上为子宫内膜癌。根据卫福部癌症登记报告统计,近年子宫内膜癌的发生率逐年上升,甚至有年轻化的趋势。

子宫壁是由 3 层组织所构成,最内层称子宫内膜。当女性到了生育年龄,子宫内膜每个月就会增厚一次準备让胚胎着床。如果没有怀孕,增厚的子宫内膜就会剥落,形成月经。

子宫内膜癌会出现哪些症状?

高雄长庚妇产部部主任林浩表示,子宫内膜癌是指从子宫最内层所长出来的恶性肿瘤。当子宫内膜癌不断的蔓延,它会先侵犯週边的器官,最后沿着血流或淋巴管跑到身体其他地方如肺脏、肝脏、及骨骼。

子宫内膜癌最常发生在停经前后,常见的异常症状包括:

停经后出血

  • 经期不规则
  • 经血变多
  • 持续性***出血或红色分泌物
  • 贫血、倦怠
  • 下腹疼痛

这些症状除了与服用含贺尔蒙成分药品或保健品有关之外,有可能是子宫颈癌或子宫内膜癌的徵兆。

谁是子宫内膜癌的高危险群?

至于为何会发生子宫内膜癌?林浩表示,过去数10年,医学研究者不断尝试去找出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子宫内膜癌,到底如何去预防?到目前为止,虽然无法了解确切的致病原因,但至少知道这个病不会传染,也不是因为外伤所致。

林浩指出,从病患族群的研究发现,有一些因子常常在病患的身上找到,以下就是这些危险因子:

年龄:大部分的患者年龄都超过50岁。

子宫内膜增生:曾有子宫内膜增生的妇女,有较高的机率得到子宫内膜癌。

不当的雌激素补充:长期的雌激素补充却无合併黄体素,会增加得到子宫内膜癌的危险。因此更年期的妇女在接受荷尔蒙疗法时,必须经过合格的妇产科医师开立处方才可靠。

肥胖:肥胖的女性较容易得到子宫内膜癌,因为脂防会把体内的荷尔蒙全部转换成雌激素的型态,雌激素过多就容易得到子宫内膜癌。

糖尿病及高血压:一些研究发现糖尿病及高血压的患者较容易得到子宫内膜癌。因为这些患者一般都很胖,所以到底是糖尿病及高血压本身还是肥胖才是危险因子,目前不得而知。

其他癌症:妇女如曾患有大肠癌、直肠癌、乳癌,有较高的危险得到子宫内膜癌。

泰莫芬Tamoxifen:「泰莫芬」是用来治疗乳癌的一种口服药物,但它对子宫内膜却有刺激的作用,长期服用会增加子宫内膜癌的风险。妇女在服用「泰莫芬」时,必须注意可能的子宫内膜癌症状。

种族:白种人比黄种人及黑人容易得到子宫内膜癌。

其他一些跟雌激素有关的危险因子:如没有生育的妇女、太晚停经、无排卵的月经週期、长期使用促进排卵药物等。

子宫内膜癌怎么治疗?

子宫内膜癌分为四期,若早期诊断治癒率很高,第一期患者几乎全数可以痊癒。目前治疗以手术为主,对于有转移的子宫内膜癌,或手术后有转移疑虑的,则会追加放射线或抗癌药物,仍然有很高的治癒率。

但晚期、复发、不能手术切除、年轻、要求保留生育功能者,可考虑荷尔蒙治疗,医师会给予病人抗雌激素、孕激素等人工激素或药物去调整病人体内的激素。

子宫内膜癌如何预防?

研究发现,体脂肪会增加血液中的胰岛素及荷尔蒙,诱发癌症细胞成长,因此控制体重以及规律的运动能帮助调节体内荷尔蒙、加强免疫力,因而可降低罹患癌症的风险。美国癌症研究所(AICR)提供预防子宫内膜癌的方法:

多吃蔬菜:选择非澱粉类的蔬菜。如番茄、绿色蔬菜、辣椒及胡萝蔔。

多吃全穀类食物:如全穀麵包、糙米、藜麦、燕麦均是不错的选择。

多吃豆类:製作沙拉、汤品或炖菜时可以适量加入花豆、腰果、鹰嘴豆。

多吃水果:摄取各式新鲜水果,果汁限制一天一杯。

尽可能选择低或零脂肪、糖、盐添加食物

少吃高升糖负荷的食物

少吃红肉(牛、猪、羊)以及加工肉品(热狗、烟燻肉类、香肠

少吃高盐、盐渍食物。

林浩

文/邱玉珍、图/巫俊郡

谘询医师:高雄长庚妇产部部主任林浩

参考资料:https://www1.cgmh.org.tw/intr/intr4/c8710/C6/Content/Content4/C6_4_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