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医疗网/记者王冠廷报导】随着婴儿渐长,大约7-8个月在牙牙学语时,对大人吃的食物开始感兴趣,看到就想要分一口吃,如果不给就「阿、阿」抗议或委屈哭泣,也有宝宝在1岁左右开始出现挑食行为,使得家长在照顾上面格外辛苦。有些家长就直接让孩子跟着大人进食,不过营养师提醒,宝宝跟家长一起吃饭,应注意均衡饮食及原型食物,精緻加工食品营养价值低,且容易养成宝宝挑食习惯,并可能情绪起伏大、蛀牙或生育发展受限等不良影响。
宝宝1岁饮食型态转换 调味应清淡、食材多样化
卫生福利部南投医院营养师黄淑敏指出,宝宝从4-6个月开始添加副食品,採渐进式给予,随着年龄增长,营养素也要跟着调整,来因应器官、牙齿及骨骼发育。宝宝在1岁左右会面临「母奶/配方奶」到「固体副食品」的饮食型态转换阶段,这时宝宝的咀嚼能力及消化能力增强,家长可以开始给予大人吃的食物,但建议应调味清淡,食材多样化,摄取充足的营养。
家长应做好榜样 制定好家庭规则
很多家长都知道洋芋片、饼乾、炸鸡块、布丁、汽水可乐等加工食品所含的钠、钾、磷等矿物质远超出幼儿的建议摄取量,会造成肝肾负担,对身体造成危害。因此会限制孩童食用,不过自己却频繁的吃鸡排、喝珍奶或是习惯在小孩面前批评食物或做出对食物厌恶的表情,黄淑敏表示,这些态度都会浅移默化深入幼儿的心理。所以,与其限制孩童吃零食,不如共同制定好家庭规则,并了解该如何给幼儿吃哪些零食。
幼儿每天至少喝2杯 饮食建议一次看
由于幼儿发展阶段仍需要奶类,黄淑敏建议,每天至少喝2杯,可单独喝或拌入麦片。而蛋白质的部分可以选择蛋1个(例如水煮蛋、蒸蛋)、嫩豆腐、无糖豆浆、鸡肉、鱼类等则需供应1-1.5两;蔬菜每天都要提供,可以切碎或是煮软;醣类食物可帮助幼儿脑部发育,应提供未精緻的米饭、麦类,而非饼乾、蛋糕类。